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德育人文精神探讨 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

时间:2023-05-29 16:15:03 浏览量:

德育人文精神探讨 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人文精神探讨 ,供大家参考。

德育人文精神探讨

  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同时,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技巧,轻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心理问题去德育化的误区。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创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问题。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精神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关心,对人生意义的观照,是对人自身的价值高度关注的精神体现。从教育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教育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作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是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正常成长、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重新审视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们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文关怀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中,虽然

  “德育首位”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现象一直非常突出。在现实中,学校德育常常被人们作为维护学校秩序、统一学生思想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当然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样做就只注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没有关注德育本身内在所具有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关怀价值。正因为如此,学校德育常常成了异于学生内在需要的外在灌输,很难引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共鸣,导致实际效果甚微。

  在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是医疗色彩过多,把当事学生当作病人,重技术作用轻视心理干预;一些是思想工作色彩过多,说教味过重,把当事人一

  味当作思想灌输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的现象比较普遍,已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和自身专业化的发展。

  我们还看到,有些学校在升学和生源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对学校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比较注重眼前的排名和升学率。这些学校的做法,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给学生和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正因为这些问题,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加强改进思想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如何落实党中央的精神?每所德育工作者都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在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的核心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理论角度出发,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交叉共存。有些表面上的思想问题实质上是心理问题,有些表面上的心理问题实质上是思想问题,或者既有心理问题又有思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问题要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渗透才能排除。

  我们知道,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道德内化的效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因为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的程度。这种道德内化所需要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要素的培养,单靠德育自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还要心理健康教育来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运用现代心理学原理、方法和技术,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借助心理测量及其他测评工具可以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为学生接受德育影响、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有效的支持。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学校开展人文关怀教育的有效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促进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

  三、促进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整合的策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联系密切,但是德育学和心理学是两门各自独立的科学。如何有效整合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既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心理学素养,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素养。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还是延续传统的德育教育,对德育工作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把学生个人动机、兴趣等心理问题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把本属于心理障碍范畴的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问题来处理,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为避免这种角色冲突,这类德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善于区分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对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掌握得比较专业,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常常过多地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技巧,轻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这类心理学工作者应注意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德育素养的养成。

  2.既要防止德育问题心理化趋势,又要预防心理问题去德育化趋势。一方面,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又因传统的德育投入大,效果差,有些人便认为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矫枉过正,陷入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误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不像德育那样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而是一般要求咨询者不把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于是多数心理咨询者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势必又陷入心理健康教育去德育化的误区。要解决这两种问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育德理念。

  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关怀完整的生命,关注的不仅仅是“病”或“问题”表象,而是要引导学生对“病”或“问

  题”作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地规划人生。

  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将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终极目标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全过程中。只有始终贯穿了终极目标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只有当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时候,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最大程度的价值。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推荐访问:德育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思考 德育人文精神探讨 德育 人文精神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