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7篇

时间:2022-10-22 18:20:41 浏览量:

篇一: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 岳

  杜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 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称“李杜”(“大李杜”)。杜甫也常 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 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 《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 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 安乱时期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老年时期《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5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 诗人离开长安,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 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 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 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相关介绍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中部,主峰玉皇 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 首”、“天下第一山”之称。在汉族传统文化 中,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 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 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指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

  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大意: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那一脉苍莽

  的青色横亘在齐鲁连绵不断。天地间的神奇

  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 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

  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终当,终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泰山的顶峰。

   大意: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

  涛,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将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首一览, 啊,众山匍匐在山脚下是那么的渺小。

   细读感悟

  这首诗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看泰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远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联用问答的形式,写远望所见。借齐 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

  形象。

   “造化钟神秀,

  前句虚写 后句实写

  阴阳割昏晓。”

  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

  下句写泰山的高大。

   “钟”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写出了泰山神奇 秀丽的景色。

  “割”字用得极好,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

  的刀一样,切断了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分出了山

  南向阳明亮,山北背阴晦暗的两个世界,有力地

  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一联写凝望之景。“归鸟”是投林还巢的

  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

  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

  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

  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

  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探究

  意境深远,形象鲜明。

  ①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

  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

  立的形象;

   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 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 步感受到泰山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 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 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 山的绝唱。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 大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书设计

  写景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 凝望——心胸坦荡 愿望——勇攀绝顶

  望岳

  抒情

  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

   随堂练习

  1.背诵课文,并用楷书默写。

  2.课外阅读积累杜甫的名作。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本课学习目标

  欣赏品味诗句、 词语(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并背诵 诗歌 理解作者感情 探究诗歌主旨

  杜 甫 诗 三 首

  (重点)

  

篇二: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峨眉山月歌》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峨眉山月歌》》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 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3——5 个生字,认识 3 个生字,掌握多音字

  “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

  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 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 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 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 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频道搜集整理,

  

篇三: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 岳

  杜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 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

  甫

  语 不

  惊 人 死 不 休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 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 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 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 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 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 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 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 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 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 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 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 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 俘,带回长安)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 吏》、 安乱时期 《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019/2/6 老年时期《登高》《 5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 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 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 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 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 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 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 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 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 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 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 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 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 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 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 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 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 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 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 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课文朗读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zì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fú

   借助注释理 解诗文

  泰山的别 称

  ( fú ) 舒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聚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睁大眼睛

  缓语气

  望岳

  不 尽

  自然界

  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以

  一定要

  登 上

  为 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解说:

  泰山的景象如何?整个齐鲁大地都可以看见它青翠的 山影。大自然使泰山集中了神奇与秀美,阳光把高山的 南北分割成昏晓。山中层云缭绕使人胸怀激荡,归巢的 鸟儿尽入眼帘。一定要登上山顶,这里放眼望去才会感 到所有的山都是那么的矮小。诗人由望泰山之高峻神奇 而发登高之想,抒发了自己年轻时的情怀。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www.lspjy.com

   全诗首二句作整体的初望,次二句写被 山的灵秀所吸引,作深层次、多角度的仔细 观望,像画图一样昏晓色彩分明。而五、六 二句写被诱发了主体感情时的凝神远望,这 是一种云生鸟飞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自由境界, 由此反映了诗人英姿勃发的情态。这六句全 在“望”字上下工夫。望的感受层次愈深, 想登山的意愿也就愈迫切,可能想省亲之后 就回来上泰山。所以结语有想象色彩:“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并非有意 套用《孟子· 尽心上》所说

   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句,而是想到不久 之后总要来亲身登上最高峰,其他的小山, 就会像培一样,匍匐低首在下方。杜甫有 意无意之间抒发了他的壮怀,“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这样的怀抱如能实现, 就近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

  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全诗:“杜子 心胸气魄,于斯可观。”这是一首有对偶 的古体诗,气势雄浑。

   从诗大体上看来,似乎都在实写诗人 在仰望泰山时的所见所感,细心一读不 难发现诗中虚的意境。特别是:“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不仅表 达了诗人登临泰山绝顶、饱览群山风光 的愿望,更主要的是,把登临泰山顶做 为人生理想、追求事业成功的象征,生 动显现出诗人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宏伟 抱负。使诗人血气方刚的少年壮志,由 此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望”为线 尾联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登 索 高大秀丽 临绝顶的愿望。蕴含哲理,洋溢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 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可以看出诗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远望、近望、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 什么形象? 朝气蓬勃, 5、找出名句并赏析 抱负远大

  细望、展望

   1、《渡荆门送别》选自《 》作者( ),字 ( ),号( )。( )代人,是继屈 原之后的又一浪漫主义诗人。

  2、《望岳》作者是( ),字( ),号(

  ),他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 李白并称为“ ”。

  3、这两首诗从体裁来说都是( ),前文押 ( )韵,后文押( )韵。

  4、古代山之高而尊者为岳,我国有五岳之说,即 东岳( )、西岳( )、南岳( )、北岳 ( )、中岳( )。《望岳》中的“岳”指 ( )

   本课学习目标

  欣赏品味诗句、 词语(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并背诵 诗歌 理解作者感情 探究诗歌主旨 (重点)

  杜 甫 诗 三 首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 大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书设计

  写景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 凝望——心胸坦荡 愿望——勇攀绝顶

  望岳

  抒情

  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

  

篇四: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散 步

  莫怀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识记文章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 式,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检查预习(快速浏览课文,圈出生字词, 正确朗读)

     

  嫩芽 ( nèn ) 霎时( shà)

  熬 ( áo ) 分歧( qí )

  n ) 拆散( chāi ) 水波粼粼( lí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 各得其所:

  安顿。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

   分歧:

  有差别:~点ㄧ理论~ㄧ消除~

   自学指导一 听课文朗读,要求如下:

  1、轻声地跟着朗读带朗读课文;

   2、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3、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快速抢答(并在原文中找出依据)

  A、散步的人有:

  母亲、我、妻子、儿子

  B、散步的地点是:

  田野

  C、散步的季节是:

  初春

  D、记叙的事情是:

  祖孙三代初春在田野里散步 E、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F、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里温馨地散步

   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从这个故事中,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要点:祖孙三代 一家四口 散步经过

  母亲

  温馨

  “我”和妻 子

  亲情

  儿子(孙儿)

   跳读课文,体会各个人物形象,说 说在“我”、妻子、母亲、儿子四个人 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我”

  孝顺

  母亲

  和蔼、谦让

  儿子

  妻子

  聪敏、活泼、 贤良 可爱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 两头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 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 头。

   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 全”,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 呢?  “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 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 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 下有下,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 她的话一样” ——信赖儿子,尊重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

  “还 是走小路吧!”

  

  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

  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 执着;

  

  “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 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 听话)

  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 儿子”;

  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 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

  

   复习检测

  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选取一段自己最 喜欢的。

   二、字词

  

   给划线的汉字注音。

  分歧( fēn qí ) 信服( xìn fú )

  chāi sàn) 拆散(

  霎( shà )时

  水波粼粼( lín )

  嫩( nèn )芽 熬( áo )过

   词义

  

  分歧:(思想、意思、记载等等)不一致,有

  差别;

  

  委屈: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这里是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

  水波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者事物都得到合适的

  安排;

  

   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 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 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 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可以从写景的句子和文 章的主旨句下手

   自学指导二

  一、研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五分钟) 1.散文中产生了怎样的分歧? 2.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3.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从文中 找出依据。

  4.“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5.最后“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二、语言学习和运用

  (一).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 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 析。(五分钟)

   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 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 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 样东西——生命。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暗示“生 命”的活力。这是对生命的高歌, 对生命的礼赞,也是一家人散步的 目的。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 塘。”

  这些风景是从母亲眼里“望”出来,意味深长。

  这几句景物描写,勾画出一幅典型的田园风景清新而 明丽。也是母亲改变主意的部分原因:她听从了孙儿 的选择,“因为小路有意思。”

   (二)找出下面句子的共同点,你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 的句子吗? 1.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2.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 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 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都是对称的句子)

   体会文章语言的特点

  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 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 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 我们的儿子。

   深入理解:'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她 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 '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 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 生命的整体。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 何尝不是这样?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 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这是一代中 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的作用中油然而生 的一种特有的深沉、庄严的心理感受。以轻衬 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写作特点探究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 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 来,就是整个世界。

  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从深层的意 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 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 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文 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 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

   以小见大

  小 事

  散 步

  中 心

  尊老爱幼

   5、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 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 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 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 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 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 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 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 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 人做得最好。”

   妈妈喜欢吃鱼头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 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

  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 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买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 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伢啦,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吃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 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 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 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腮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 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 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1、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只要爸爸妈妈 在身边,他们是否都为你过了生日? 2、你能准确地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3、你在爸爸、妈妈生日时,为他们献 上过生日的祝福吗?

  4、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 有过分歧吗?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 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

   小结

  本文通过 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 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 了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 感情和 生活情趣,体现中华民族敬老 爱幼的传统美德。

   作者介绍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人。

   代表作品 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 中篇小说《诗礼人家》 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

   课后作业

  一、完成基础训练 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三、掌握重点词语,会读会写会解释。

    

  预习目标

  一、熟读课文《秋天的怀念》,生字词注音  二、完成基础训练一、二、三题。

   三、完成字帖《秋天的怀念》

  

篇五: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望 岳

  杜甫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 首诗,了解诗歌特点。

  2.反复诵读,分析景物意象。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 山的感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 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走进本课

  春望

  泰山神奇秀丽和诗 人兼济天下的远大 抱负 忧国忧民 念家悲己

  望岳

  石壕吏

  杜 甫 诗 三 首

   望 杜甫

  岳

   走近作者

  姓名:杜甫 字:子美 号:自号“少陵野老” 朝代:唐代 评价:诗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与李白合称“李杜”。

  诗作: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史”。

  《望岳》《春望》《北征》 《兵车行》《三吏》《三别》等

  有《杜工部集》传世。

   写作背景

  诗人杜甫参加科举考试,结 果不幸落榜。于是在齐赵一带四 处漫游,看到泰山的威武雄壮, 顿时觉得落第的苦闷得到缓解。

  更是借此泰山之巍峨,明自己的 凌云壮志。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意字音:

  岱宗(daì ) 夫如何 (fú )

  决眦(zì)

  朗读提示:

  1.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2.注意节奏,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深入探究一

  再读诗歌 解诗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①岱宗:泰山。旧时认为 泰 山为五岳之首,为众山之宗。

  ②未了:不尽。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 么样呢?泰山的青色在 齐鲁广大区域都能见。

   再读诗歌

  解诗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造化:天地、大自然。

  ②钟:聚集。

  ③阴:山的背面。

  ④阳:山的南面。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 昏暗,截然不同。

   再读诗歌

  解诗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①曾:通“层”。②决眦:眼 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 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 致。眦,眼角。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 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 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 到眼眶有似决裂。

   再读诗歌

  解诗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会当:终当,终要。

  ②绝顶:极顶。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 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 那么渺小。

   深入探究二 诵读诗歌

  赏诗句

  你认为哪句诗写得好?请从修辞、表达效果、表达效果 或炼字的角度 进行赏析。

  赏析方法:

  运用(修辞)+突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感情)

  例:造化钟神秀,造化阴阳割昏晓。

  “割”字练的极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 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 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 美之情。

   深入探究二

  诵读诗歌

  悟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感悟诗歌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及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深入探究三

  诵读诗歌

  探主旨

  诗中描绘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 发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之情及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望岳望岳视 频.flv视频

   美读诗歌

  入诗境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拓

  展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泰山的诗句或名言?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正气苍茫在,敢为山水观?(张岱) 千峰争攒聚, 万壑绝凌历 。(李白)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张养浩)

   当堂检测

  唐 朝的杜甫 1.《望岳》的作者是____ ___。

  2.《望岳》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3.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或练字角度试做赏析。(按照导 学案的格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割”字的妙处。

  “割”字练的极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阳光就像 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 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喜爱赞美之情。

  方法:修辞+表达效果+感情

   小结所得 单元回归 望岳

  前三联描写泰山 秀美景象

  尾联抒发诗人早 年远大抱负

  杜甫诗三首

  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和早年远大抱负

  第 五 单 元

  (主旨)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神奇秀丽、雄伟高 大的形象,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板书设计

  写景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 凝望——心胸坦荡 愿望——勇攀绝顶

  望岳

  抒情

  不怕困难 勇攀高峰 俯视一切

   寄语

  感谢大家的陪伴与合作,祝愿你们 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 豪情,登临人生的最高峰,收获最美 的明天!

  

篇六: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七:望岳教学设计一等奖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望岳

  —杜甫

   五岳

  西 岳 华 山

  北

  岳

  恒

  山

  东

  中岳

  岳 嵩

  泰

  山

  南

  山

  岳

  衡

  山

   望岳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

  《望岳》 荡 胸 生 曾 云, 决 眦入 归鸟。

  会 当 临凌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临:①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②到,来。③挨着,靠近。

  凌:

  ①升,高出。

  ②渡过,越过。

  会当:终当,终要。

   岱宗夫如何?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呢?请看,它那苍翠的 齐鲁青未了。

  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地。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泰山如刀一样把照临的阳光切断,山的南 北两面形成明暗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心情激荡;看山鸟回 旋归山,使人眼眶欲裂。

  终要登到泰山顶峰,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 一览无遗!

  望岳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 泰岳、为五岳之首。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 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 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

  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 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 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望岳

   与“泰山”有关的成语、俗语:

  1、人心齐,泰山移。

  2、有眼不识泰山。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老泰山。

  5、泰山北斗。

  5、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

  雷霆。

  6、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

  细流,故能就其深。

  望岳

   岱宗夫如何? 远望 惊叹 齐鲁青未了。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望

  近望 赞美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造化钟神秀,“钟” 聚集,赋予大自然人的感情(拟人), 阴阳割昏晓。是大自然集天地精华于泰山,表现了泰山神

  奇秀丽的特点。“割”划出,从山的南北两面 看,那照下来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

  荡胸生曾云,切了断泰了山一遮样天,蔽同日一的时高刻大却形是象两。个世界,突出 决眦入归鸟。

  细望 (夸张) 陶醉

  会当凌绝顶,

  愿望

  直抒胸臆

  豪迈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一览众山小。

  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写泰山的名作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泰山 吟》——谢灵运(南朝)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泰山 吟》——陆机(晋)

  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极望诗人心底的愿望 )

  思想感情:这既是诗人想要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 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 想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表 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哲理角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的远,只有勇攀 高峰才能俯视一切,享受成功后的自豪和喜悦。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不怕困难,敢 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的气概。

  望岳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 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 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 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 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 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历来被誉为“诗史”。

  望岳

   代表作

  “三吏”:

  《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望岳

   20-35岁:读书、壮游

  35-44岁:长安求职 44-48岁:陷贼与为官 48-59岁:漂泊西南

  望岳

   背景资料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 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 (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 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 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 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望岳

   望岳(其二) 杜甫

  西岳崚嶒①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②。

  车箱入谷③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④问真源。

  ①崚嶒(léng céng ):高耸突兀。

  ②玉女洗头盆:《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 前有五石白,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 女马一匹。” ③车箱入谷:《太平寰宇记》:“车箱谷,一名车水涡,在华阴县西南二十 五里,深不可测。祈雨者以石投之,中有一鸟飞出,应时获雨。” 箭栝:箭的末端。

  ④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古代指西方之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此诗抚今思昔,世境之离乱,年华之盛衰, 人情之聚散,彼此之凄凉流落,尽述矣。

  望岳

   小结

  全诗围绕题目中的“望”字为 线索,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自朝 而暮进而想象,由大到小,由望岳到 想像将来登岳的情景,既写了泰山 的雄伟气势,又体现了诗人不怕困 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 概及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望岳

   望岳

  岱 宗 夫 如 何? 齐 鲁 青 未 了。

  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

  《望岳》 荡 胸 生 曾 云, 决 眦入 归鸟。

  会 当 凌 绝 顶, 一 览 众 山 小。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望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