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10篇

时间:2022-10-22 16:45:03 浏览量:

篇一: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 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 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 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 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而中国的几千年一 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 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 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 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 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 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 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 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 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 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 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 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 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 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 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 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 会好久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 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 失好制度的呢?”不正说的世界是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后的道理 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生是政治得失的关键指标。也不记得是何时 何地听来的这句话了,但总觉得说的挺好的。在《中国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钱 先生论述了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先生最赞汉,次褒唐,再 次谈宋明,而末仅就全贬清似的了。若问其间的原因,我想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 各异的理解的。而在我看来,先生如此,很大原因是从民生角度思考、评论的。

  而至于民生方面,又是可由许多处所见的。在此,我想主要就从历代的兵役制度 来看。从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的兵役制度确是比较人性化的,这在当时 所规定的壮丁服兵役的年龄上就可见一斑。“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 役……”这里,正是汉统治者充分考虑到壮丁以及他的家庭负担的体现,既是一 种经济的考虑,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唐初是实行“寓农于兵”政策的,也可谓 之为府兵制度,较之于汉制,这似乎比较好一些。但是后来府兵制度也失败了, 士兵却变成了苦工,这不得不说一定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境地的。“宋代兵制算是 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在那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是不被国家所

   重用的,因而也是被世人所瞧不起的。明代的兵制呢,先生说“明代武功,较之 唐代相差并不远。”由此或许也可见,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兵制,在平时卫所军给 田自养,而国家呢,也可以说是比较注重民生吧,总之是就不要他赋税了的。清 代,则是由于满族人统治下的政府,满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敌视汉族人的,所以 要论及民生,清代的中国人,或许应该主要是汉族人,实在是苦不堪言的。

  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我启迪最大的则莫过于评价一个朝 代的政治好坏的一种方法了——学会“听取”历史意见,而不能只从个人所属的 时代出发,不能只凭自己时代的判断来吞灭历史的判断。于是,在本书的前言中, 我们就可以看到先生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地区分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这一 对范畴。先生指出,所谓“历史意见”,指的是一项制度实施之时代的人们由切身 感受所发出的意见,而“时代意见”则是指后人单凭其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 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到每一 制度之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而产生出来的。”这种 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或已成为一种“历史意见”,但 对当时人来说,无疑是代表着他们时代精神的“时代意见”。唯有代表着当时的“时 代意见”,它才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变,才能真正成 为一种“历史意见”。故钱先生认为,“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二者应该是精义相 通的。如果说一个人在评价历史而又不知这种“历史意见”,那是他的无知;若其 明知“历史意见”为何而又以自己的“时代意见”来肆意吞没“历史意见”,那就是狂 妄,是数典忘祖。毫无疑问,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要不得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拜读本书时,一面我获益匪浅,解决了我中学学习历史时的很多困扰;可 是接踵而来的却又是一些不解的疑惑。或许是因为钱穆先生本身是对中国古代的 政治持有相当的认可态度的,也就不免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似乎是有些许掩饰的嫌 疑了。比如先生一直认为汉代的政治是中国历代政治之中最好的了,故而他挑选 了许许多多的史料来论证此观点,我们在书中可以显眼的看到汉代制度的种种优 点:轻徭薄赋的经济制度,地方中央的融洽,乡举里选的可行之处……但是,先 生却不知为何把我们熟稔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历史事件只字未提,或许 先生是觉得不可尽言之吧,但我觉得这也算得上是汉代史上重要的一笔,不提及, 似乎有些不妥当。既然是政治得失,得失得失,作为“失”的重大事件之一,还 是应该讲讲的。

  又再如对清代的评述上面,我也觉得自己的见解不能与先生的完全相同。因 为在我这么粗略读来,先生好像是很不喜欢清代的,至少是满清政府。所以字里 行间,我总能感受到先生的一些颇词。虽然我也赞成先生的说法,即清代是部族 政权取代了以往历代的士人政权。但是,我又自觉,既然汉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 失都是情有可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被人理解的,那么,谈及清代,为何 就不适用了呢?我们 应当认识 到, 作为少 数民族的 满族 统治者 ,一方面固 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本族实行统治,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围于汉人 及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当中的他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原有的政治 制度加以继承,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可能的统治。所以说先 生 在 此处可能过多的带了个人 的感情吧。而 在客观事实上 呢,“ 清朝皇帝 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 项背的,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治 制度 。”(这是我在 张鸣的《再 说 戊 戌变法》中看到的。)

   以上就是我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的一些感悟,因为 见识短浅,我自觉并不能把先生此书中的所有精华都吸取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而又深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我也不敢说自己的上述观点一 定正确、符合原意,只是按照心里的所思所想,全然写了出来罢了……

  

篇二: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在1952年所作关于中国历代政治

  得失讲演讲稿的基础上补充修改成书。在书中,钱穆先生运用通俗易懂 的语言,清晰的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观点,虽只选择了 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但正如钱穆先生在该书前言所说,此五 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五个朝代,代表了中国历史之全过程,而 在每一朝代中,又依次讲述了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 与兵制等方面,整本书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对读者而言,很容易抓住 重点。

  书中,钱穆先生极力反对当时用“专制黑暗”评价中国政治制度的武 断言论。在读这本书之前,在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我潜意识的认为中 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封建专制的历史。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 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 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 杀的。

  例如隋唐时期的科举选官制,做官开始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不需 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只需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的考试 即可。这一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有利于下层庶族地主参与政治,也基 本可以使有才之士脱颖而出,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大体上说比以前是 进步的。但是到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其逐渐演变皇帝控制社会 思想的得力工具,八股取士钳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学术丧失活力。但 这却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发展的使然。

  在总论中,钱穆先生谈到历史的作用:

    "当前英国哲人罗素曾说过:讲哲学,至少有一个功用:即在减轻 人一点武断。我想讲历史,更可叫人不武断。因事情太复杂,利弊得 失,历久始见,都摆开在历史上。知道历史,便可知道里面有很多的问 题。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话讲得完。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 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 我是个理科 生,一直不懂政治是什么,只记得以前政治书上有一句话,说近代的中 国,农民起义救不了,太平天国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也救不了中国, 辛亥革命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了,唯有工人阶级引导的武装革命才能挽 救中国。当时也没对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现在渐渐地明白了,中 国人做什么事都需要点体面的理由,就像陈胜吴广起义需要在鱼肚里放 纸条,体现自己是奉承天意,就像刘备一直说的“我乃汉室宗亲”,没那 么点体面的理由,就很难一呼百应。

  可我还是相信,那时那些人心中的信仰,只是革命一次太过可怕, 不分好坏、利弊,把中国以前的许许多多传统文化都给革掉了。就如作 者说的那样,把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优秀的制度都给全部否定了。在 书中,作者讲的最多的还是每项制度后面的目的、关联,还有制度最终 的发展走向,辩证的讲了各个朝代制度的利与弊。没有一项制度是绝对 的好的,也没有一项制度是绝对的一无是处的,好多问题都要辩证的看

   待。

  我想,以后我也许会忘记书中所写的内容,但是钱穆先生看待事物 的视角和方式会一直影响着我。世间本就没有绝对真理,在看待某一件 事时,多思考当事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约束、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 也就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反省,多一些客观的评价,最终以史为鉴,以 他人为鉴,对当前、对未来,做更好的把握。

    

  

篇三: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心得与>读后感 樊子悠 这是一本我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并且向身边人强烈推荐的书。被称为神作不是没道 理的,很少遇到过让我在短时间内反反复复,看了又看,划了又划的书。

  书虽然很薄,可是知识点之密集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即使你完全不同意书中的 观点,你也必须承认看他的书能长很多见识。

  对于汉唐为何而强,明清为何而颓的分析非常到位,所谓的黑暗专制并不是一言两 语能说清的,可能更多有当时人的妥协平衡与无奈,能够体会到钱常说的对古人常保留 一丝温情和敬意背后的深意。

  严格说起来,钱穆是经学家,而不是专业的史学家,这本书难免会有史料上的未及 之处和漏洞,我们看个总体的分析就好。

  从分权和集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地方权力逐渐向中央集权的过程。

  汉代的地方政治制度可能是最优秀的,地方大员和中央官员在待遇和地位上都基体 上平级。

  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则比汉代要更政府化一点,地方权力开始减弱。表现在地方大 员的下属也必须由中央安排。

  宋代开始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靠拢,地方官员的权利也进行了分拆,削弱地方财 政。

  明代则更加集权,地方官员的权利进一步分拆细化,进一步削弱地方财政 清代因为是部族统治的缘故,将集权发展到了极致。

  当然分权也不一定是好事,带来的后果也很严重,就是中央一旦衰弱,就无法控制 地方的豪强化,进而反过来下克上,造成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乱象。宋代也是总结 了这个教训而进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好处在于使得地方衰弱,无力对抗中央;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却难以形成 凝聚力,一旦中央政府被击破,基本上就是国家的整体灭亡。

  当代商业上可以参考中国移动在各地分公司权力大的时候,展现出的活力和创新 力,以及在权力回收总公司后,展现出来的官僚化和迟缓化的表现。

  从皇权和相权的角度 大体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最后完全吞并相权的过程。

  汉代的皇权相权是共治关系,甚至相权在实权方面更多,管得也更多。

  唐代相权开始削减,从个人负责制,拆分为三个衙门的委员会形式。

  宋代相权进一步削弱,没有兵权、财权、用人权和监察权。

  明代取消了名义上的宰相,要行使宰相的功能则成为了权臣才敢做的事,皇帝只依 靠内阁这种秘书处来办公。

  清代在内阁基础上增加了军机处,实行皇帝政务不公开的秘密政治。

  中国的皇相两权,比较类似董事长和 CEO 的关系,创始人需要有能力的人才为自己 和子孙后代服务,然而要担心的是,权力放出去以后,还怎么保障自己和子孙后代的权 力。

  '田代姜齐'的>故事并没不是孤例,历史上相权到达了顶点的最著名事件,是有名 的'穿越者'王莽。当代商业上可以查看国美电器的黄光裕和陈晓的故事。

   从经济的角度 经济的问题比较复杂,大体趋势是从一开始的力役、兵役、土地税都要交纳,逐渐 变为只有财役税收统一的形式。

  汉代税收较轻,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长时间免收田租的时代,需要全民服兵役、 力役,可以通过付钱回避服役。不过国家对人民的责任不多,民间经济也更自由。

  唐代的'租庸调制'是力役、财税都要缴纳,不过总体税比汉代更轻。并且国家对人 民责任更多,比如土地政策上的'计划经济',后来转为'两税制',变为自由经济。

  宋代将五代时期力役、财税都交纳并严重毁灭地方经济的'差役法',改为花钱消灾 的'免役法',从此中国人再也不用服'力役'了。兵役制度采用了以终身雇佣形式的'募兵 制'. 明代从一开始的依据人口统计的土地统计的财税制度,走向了只收田赋的'一条鞭 法',不过收银不收粮的形式,让人民还要受到商人的再次剥削,而国家也因为银本位的 制度而造成国家资源被西班牙掠夺(中国缺少白银资源,'元'这个字来自于西班牙)。

  兵役则采用了唐代的'府兵制'. 清代的经济钱穆没有说,我觉得可以一说的有康熙的'永不加赋'这样的理想主义政 策,雍正的'火耗归公'、'养廉银'这样的现实主义政策。

  从力役、兵役、财役都要交纳,向只有财役税收这样的转变,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通 信水平落后,兵役、力役需要精密的人口管理统计,需要长时间付出极大的精力物力和 人力,所以最后都转向了相对简单的土地税收形式。而长期只收土地税又会让力役、兵 役再次开始征收,导致人民压力越来越大。

  而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则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兼并,加上人口的增多,工商业的不发达, 当生产力和人口关系达到临界点的时候,古代人类难以摆脱的'马尔萨斯陷阱'就会一次 一次的重来。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 大体趋势是从贵族、大族垄断向门第,再向全民开放;从推举到考律诗到经义,再 到考八股文。

  汉代人才是'选举'制度,比如地方推举,官员推举,举'孝廉'等形式。

  唐代中国人拥有了考试的科举制度,把进仕之路向全国人开放,但依然以门第为主。

  宋代门第势力已经衰落,科举制度真正的走向了全国人。

  明代整合了宋代考'经义'不够严谨客观的事实,开始考变相的律体经义'八股文'. 清代出于异族统治的需要,在考试上为满族等统治民族增加了更多的名额和更简单 的上升渠道。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上的很长时间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也是中国的政治官 场中少数几乎没有贪污舞弊的,这样的制度保证了最优秀的人能进入政府机构。不过成 功模式被人为的的单一化,也造成了最优秀的人不愿进入工商阶层等其他空间。

  读后感 1、政治制度离不开当时的人事,脱离了人的动机这个关键,制度就只是单纯的条 条框框。

  2、政治制度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各个时代的制度之间,各个制度都 有潜在的联系和交织。

  3、看上去很好的制度也有变坏的一天,看上去很坏的制度在设立之初往往也来自 于良好的用意,因为整个世界都是在不停变化的,不要以现代人后世所处的世界准则来 抹杀已往的历史。

  4、决定制度的关键是文化,决定文化的关键是民族,决定民族的关键是生活习惯,

   决定生活习惯的是作息,决定作息的关键是自然环境,决定自然环境的是地理。所以制 度的决定一定是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

  5、对历史和过去带着一些敬意和温情,一个时代的人只能做好一个时代的事,而 人类是一代踏着一代的肩膀才站立起来的,不要因为有过黑暗的部分而将整个历史都全 部抹杀了。这也是我不喜欢黑格尔和他的门徒们用国外的单一角度对中国历史的负面评 价的原因。

  最后再以钱穆的话作为结尾 '我们不要说中国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话。我们要分析那时的 具体事说,换言之,我们要找出历史材料,来说明当时究竟失败在那里。' '不要以时代事实取代历史事实,历史事实纵然有过失但总有其当时的存在意义, 万不可将历史之过失全盘否定。只有学习得,借鉴失才能对当下改革有积极意义。' 看到这些话,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真真切切的能感受到大师在主流的'民族虚 无主义'下的执着和坚持。

  

篇四: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历数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由政府的组织、 考试与选举、赋税制度和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范围一一展开,且细细述来,俨然一部中国的 当代政治得失。

  自近代以来,只要论及秦以后两千年的政治传统,概会被无知者以“专制”二字一言定 论,奈何该二字绝非正解。当知任何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 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因为任何一项政治制度都决不会是尽善尽美、毫无罅隙的。任何制度, 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而一切合理的制度,都会在不断的改进中, 不断生长。汉唐元明清五个主要朝代的沿革,其实亦是制度针对现实不断变化的反映。论及 当今中国的政治制度,同样不能抛开历代的制度影响,遑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当作无根据 的妄谈。再者,今日论及政治,皆谈变革,然则究竟何为变革?笔者认为,可由各代的政治 设计中窥得一二。

  以史为镜,可知得失。辩证史观有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细思钱穆先生所列的制 度四范围,即使时至今日,都仍是政治制度下亟待平衡与解决的问题。一国的政府组织涉及 政府职能的分配,这是政治制度的最基本体现方式;考试与选举,则试图在政府与社会之间 打通一条路,以便社会在某种方式下来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是一国政治制度最 根本问题之所在;赋税制度,在今时看来则与政府财政的税收和使用有关,涉及社会经济分 配和公共利益;而国防与兵役制度,涉及政府的财政分配与国防安全,在今日之中国也同样 是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先言政府组织: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这一点历来没有争议。大国之下,管理尤 其困难;首推统一,毋庸置疑!然则历代实施中央集权,又会产生众多社会矛盾。这在中国 的政治课题上,也向来是考察一个政府能力的大难题。今日之中国,实施户籍制度,究其根 本也同样是一项统一举措。然以史为镜,再观现实,亦不难发现,历代之统一(集权)举措 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在今日之中国又以一种“螺旋式”的形式再现了:地区歧视、人口分布 畸形、 迁徙不自由、地方自治权力欠缺等等。由此看来,当代之中国社会, 仍然是自根而生, 是与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姌通的。而要解决该项难题,不妨关注历史,引其利为鉴,引其弊 为戒,以服务和利用于现实。

  再谈考试与选举:

  对于作为联系政府与社会之间纽带的考试与选举, 钱穆先生尤其推崇 唐代之科举制度。其实自汉以来,政府选拔有才能之人担任重要官职,就已能体现政府关注 社会、关注民生的高明治理模式,只是这一点到唐代时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唐之科举,已 打破门阀藩篱,从社会底层选拔兼具才华与经验之士,辅佐皇帝处理各类繁杂事宜;再有, 历任皇帝又根据其治理时期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防制度之僵死。此后再无任何朝代 能再现唐之光彩。由此看来,科举制度虽非自唐而始,却是于唐而盛!然观今日中国之考试 与政府公务员选拔,尤其是在教育改革方面,虽已“改革”多年,但收效甚微,甚至一度出 现僵化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我们确实该学学唐代,必要则改,无则完善,以时事之需度之。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历代治世的一种政治哲学。

  还有赋税制度:皇帝“轻徭薄赋” ,则一朝将兴;而皇帝“广征徭役,课以重税” ,则一 朝必然衰败。相信学过历史的读者对这样的表述不会陌生。然历史真理向来如此,一针便能 见血。其实这点不难解释:若一朝政府实力强大,绝对无需通过加重人民的负担来维持其运 转,反而会施以必要的措施来减轻人民的生活压力,如唐之民族间交往甚繁,宋之民间生活 多彩;

  只有当一朝政府无能或无所作为时, 才需通过剥削民众以满足其私欲并掩饰其溃烂的 内在,政府无法体会“民间疾苦” ,更遑论改革利民之道,如秦、隋后期之重赋与暴政。而 今,在“民主社会主义”的理想之下,政府如何利用财政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以及进行财富

   的再分配,绝对是衡量一国政府能力大小之标准,也是体现一国综合实力的好坏之所在。但 看眼下,财政流向不明时有发生,财富再分配稍显无力,政府行为显然仍需规制。梁启超有 云:

  “一部二十四史,都是帝王将相家谱。

  ”然而在笔者看来,其又何曾不是一部比较各朝兴 衰的政治史?但愿今日之中国,待青史留名时,可主沉浮。

  最后言及国防与兵役制度:钱穆先生在论述的唐代兵役制时,表达得颇为深刻。唐初的 兵役制度并不像今日的现役军制, 只是政府会定时下发诏令, 轮到某户的成年男子服兵役时, 则该户自行准备从军武器、口粮和所需花费,因此人人皆能尽心维护好自己的兵器,也无需 担忧主管官员会克扣从军口粮,出征的男子多能平安而归,秩序井然;后来政府实行现役兵 制,由政府出钱养兵和发放武器,结果“兵器多损坏,久不见修;官员克扣从军补给,多贪 墨” ,军中经常逃兵,导致管理十分混乱。可见,一切涉及利益之事,只要能从中白白获利, 都会有人自愿蒙蔽双眼,便是不理他人死活也觉应当。近年来,军方腐败也多见于报端,其 中门道,自然也是利益驱使。

  “权力必须受到约束”绝不能只成为口号,必须得到实际践行。

  一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可看遍今日中国事,奇书哉!

  

篇五: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提要:再者是中外制度的 比较。孙中山曾经说中国古代政治比西方先进,这是实话。

  中国封建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发完备和巩固 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其主要论述了 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 国防兵役制度,从制度诞生的背景和历史的沿革演绎来分 析,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 求来检讨得失,读读此书也有利于把历史电视剧看得明白一 点。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的中国。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 搞越来越加强的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 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 终是个问题。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够 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 这样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好的完善地方政治。

  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 值得借鉴。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 开放才二十年,在国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

   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好的选择。

  接着是关于政治与现实的关系。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

  并列的,而到了明代,朱元璋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 权利范围里。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 事都有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但是朱元璋对 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裁服务的,那么作 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 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 标竿。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

  八十年代,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 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个论断的无比伟大 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 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 百姓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 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实,那样伟大光荣正 确才名副其实。

  再者是中外制度的比较。孙中山曾经说中国古代政治比 西方先进,这是实话。中国封建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 发完备和巩固,汉唐之时达到顶峰,盛极而衰,腐朽和专制 越来越明显,终于到清代在内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带 到了终点。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制 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占据着“子民”的

   大脑,正是由于发展完备所以封建思想的余孽才如此顽固, 如此根深蒂固。相反,华夏文化发达之时,欧美只是蛮痍之 地,放眼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壮大,美 国更是称霸全球,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这样看来,欧美国家正是因为封建体制的不发达、不辉 煌锻造了资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反而在当前世界 中独占鳌头。对于中国来说,二战后的物质景象就是一穷二 白、白纸一张,然而人民的思想却远远不是白纸一张,而是 沉浸着中国两千年封建思想的余辉,思想的力量永远不可小 视,两千年思想又不会在一代两代的传承之后荡然无存。物 质可以摧毁,可以再建,思想由于不可见往往不能受到重视, 中国目前的发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实质上在人民的思 想,试想人人都赞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赏民权法治,国家 制度又岂能停滞于此?

  

篇六: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七篇

  【篇一】 前段时间,我们中青二班三支部主要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民主政治”的模 块,几位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实践教学,让我对“民主政治”这个主题有了更深的认 识,也让我充满兴趣、充满热情地读起了史书,特别是渴望重回中国历朝历代寻求 政治体制的发展和变化。于是,我读起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体内容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我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 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介绍和对比,叙述因 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中 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可以说,该书是一本简明的制度史,非常精 彩。

  二、回顾五个朝代的政治体制 首先谈谈对汉朝的认识。可以说,汉朝是吏治相对较好的一个朝代,官员总 体人数少,只有中央和地方两级,而且中央和地方官员之间的流动属于正常行为, 没有高低之分。汉朝的经济发展也还可以,“三十税一”,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税收 是相对低的。皇帝和宰相分工也非常明确,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具有管 理政府的实权。汉朝的选举是举荐制,理念是很好的,不过举荐制也有不公平的地 方,就是只有富人才有条件读书,穷人失去读书和当官的机会。

  再谈谈唐朝,唐朝和汉朝时我国历史中最为鼎盛的时代。看看唐朝的政治体 制,相权被分割了,分成了三省六部制,不过呢,相权还是有的,只是相互牵制罢 了。地方管理和汉代就有差距了,县的数量增加了。再说选举,汉朝是采用科举制 的,这个制度对于选拔人才更有效了。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后来也还是出了问题 了,形成了军事割据。

  书中谈的的第三个朝代是宋朝,宋朝是文人治国,但政治体制太弱了,特别 是军事上,以防守为主,不敢进攻,节节败退。宋代的中央政府的首领宰相被进一

  第 1 页 共 14 页

   步削掉了军权和财权。而钱先生在表现士族政府对于皇权的退让时,以宋初宰相让 座的缘由出发对于历史演变剖析的入木三分。宋之于唐,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 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而已。只能说有变 动,却不能说有建立。宋之于唐,似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政。有形势推迁,无 制度建立。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这个对于太祖本身来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 给后面的皇帝埋下了祸根。取消宰相意味着皇帝专制,对于打取得政权的太祖来 说,是可以的,但是越往下的后代,实际上是很多困难的。虽然后来也新设了内阁 大学士,但此职位官位太低,作用不大。到了后面,甚至还出现了太监干政,皇帝 的事情让太监代劳,太监成了“真皇帝”,长期以往,被清兵取代也是必然。明朝 的选举制度还是科举,可是已经变成八股文了,按作者钱穆先生理解,八股文其实 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律诗。

  最后,是关于清朝,对于清朝,我和作者钱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说前 朝治国理政都还是制度的话,那么清人治国只能说是玩弄法术了。清代的中央政府 在钱先生眼里就是一个部族统治的工具,以至于皇帝的集权达到了最高峰——设立 了军机处。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清朝背后是整个满族,他们首先考虑的是部族的 “私利”,以致后面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想要得到清人的绝对支持, 那是很难的,甚至有一部分势力是反对的。

  三、读后感 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文字虽然不多,但贵在语言精辟、观点 鲜明,在历史中看历史,以其必然性、偶然性和当时的实际要求来检讨得失。《中 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总结也很精彩,它基于对历史上传统政治体制的历时性分析 ^p ,得出对中国当代政治制度现状及未来政治发展态势的预判,可谓字字珠 玑,句句在理。在我看来,我国文化的得失能够被钱先生简洁明了,深入浅出的娓 娓道来,确实佩服。

  【篇二】 观政治之进退,感天下之兴衰

  第 2 页 共 14 页

   中华民族从上古时期的尧舜禹起到清朝的覆灭,前后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这几千年中,朝代更迭,制度兴灭,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生活都与之休戚相关。

  春秋战国的诸侯割据,秦朝的大一统,西汉的辉煌,唐朝的盛极一时,宋朝的积贫 积弱,明朝的黑暗,清朝的翻天覆地,都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果把一个朝代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这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它的根系。伴随着中 国的版图不断地扩大,如果没有较为完善、考虑周全的政治制度,这棵大树就难以 茁壮成长。从历史上的朝代更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哪一种政治制度是普适的、完美 的,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从中汲取精华,吸取教训。

  钱穆先生作为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学者,对于政治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有 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体会,他选取了汉代、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五个朝代对 它们的政府组织、选举制度、经济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和 纵向的比较,进而得出了一些有关历史发展的结论。

  初读此书,我对之前不甚清楚的政治制度有了更深的了解。再读此书,我横 向地看到了政治制度与整个社会的联系,纵向地看到了历史变迁的轨迹。

  从政府组织看朝代风貌 政府组织是政治制度的根本,从一朝的政府组织可以看出窥见当时的政治风 貌。在中国古代的政府组织的更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对此消彼长、相互制衡的力 量。一对是皇权与相权,另一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力量。中国历史上整体的 趋势是皇权加强、相权衰落,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衰落。过去我们总把古代的 政治制度用“封建集权”一言蔽之,然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 出,尽管看起来皇帝处于所有人之上,统管天下各种事务,但实际的政权却是在政 府手里的。宰相代表政府,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简单来说,皇帝是国家统一 的象征,而宰相则是决定政治的人。在相权极度衰落,皇权不断加强之前,古代政 府是皇权与相权互相制衡的。因此如果把中国从秦汉以来的政治制度都描述为“封 建统治、皇帝专制”恐怕是不合适的。在秦汉时,我们有郡县制,中央政府设有三 公九卿,宰相统领行政权。到唐代,相权被分割,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的职权加起来才相当于汉朝宰相的权力;到宋代,相权愈加衰落, 只剩中书省在皇宫内承旨,设立了专门的选人用人机构,财政、军事权也被分割,

  

篇七: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2006/07/14 22:10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看完几天了,一直想写篇心得,今天刚好有时间和心

  情,大概重温了一下,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

  一.中央集权和地方政治。封建社会两千年发展,中央集权地位一直在上升,

  相反地方政府权利逐步下降,从财政、人事、军事等各方面,中央即皇帝和各部 能够充分根据自己的政见来向地方传达并实施,地方的空间在缩减,尤其在财政 被卡死的情况下,很多事情办起来很为难。另一方面,政令不通问题无时不在,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中央有看似合理英明的政策,地方政体是否执行,执 行力度如何都得打个问号,都切实关系到政策的效果,关系到每个百姓能否从中 央的政策中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成为中国政治发展中一个重 要因素。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是否需要象中国目前这样,搞越来越加强的 中央集权确实是个疑问,管理范围过大,层次繁冗,能否管好,能否根据各地不 同情况来统筹兼顾,始终是个问题。这方面美国做的比较好,它的每个洲拥有足 够的权利来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法律、财政、经济发展政策,去年一度闹过一段 重新划分行政省区的故事,如果那样,也许能减少行政层极,提高行政效率,更 好的完善地方政治。封建政治发展中,汉代的地方政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应该 值得借鉴。当然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目前的我们毕竟改革开放才二十年,在国 民经济还不太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太高的情况,集中力量办大事或许是个较 好的选择。

  二.制度和现实。几代变迁,封建制度主体基本没变,枝节却一直在变动, 比如汉代君权和相权大致是并列的,宰相可以充分牵制皇帝,而到了明代,朱元 璋借宰相谋反之名,立下政策从此不设宰相,从而把相权的大部分拿到了自己的 权利范围里。这些变革与制度本身特点、制度的发展以及人事都有关系,当然更 重要的是符合现实需要。但是朱元璋对宰相的废止实际上是为维护个人权威和独 裁服务的,那么作为“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如何让制度跟随现实而变迁,如何 让制度的变迁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似乎应该作为目前的发展标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上,对制度的完善和变革该如何做。八十年代,一篇《实 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内证明了这 个论断的无比伟大光荣正确,那么“实践标准论”同样适用于现在以及以后的制 度变迁,只要充分把注意力放在人民群众那去,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扬民主和自由而不只是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制度一定能够越来越适应现 实,那样伟大光荣正确才名副其实。

  三.中外制度比较。孙中山曾经说中国古代政治比西方先进,此话非虚。泱 泱大国,封建制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越发完备和巩固,汉唐之时达到顶峰,盛 极而衰,腐朽和专制越来越明显,终于到清代在内外的合力作用下把封建制度带 到了终点。一百年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制度,但是封建思想直到 今天仍然或多或少的占据着“子民”的大脑,正是由于发展完备所以封建思想的 余孽才如此顽固,如此根深蒂固。相反,华夏文化绽放之时,欧美只是蛮痍之地, 放眼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壮大,美国更是称霸全球,原因何 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毛曾经说过: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这样看来,欧美 国家正是因为封建体制的不发达、不辉煌锻造了资本的力量,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反而在当前世界中独占鳌头。对于中国来说,二战后的物质景象就是一穷二白、 白纸一张,然而人民的思想却远远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沉浸着中国两千年封建思 想的余辉,五颜六色,思想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视,两千年思想又不会在一代两代 的传承之后荡然无存。物质可以摧毁,可以再建,思想由于不可见往往不能受到 重视,中国目前的发展困境表面上看在制度,实质上在人民的思想,试想人人都 赞成自由民主,人人都欣赏民权法治,国家制度又岂能停滞于此?

  真正心系天下的领导人不仅仅应该着力于 GDP,着力于高楼大厦,着力于政 绩升迁,更重要的应该发在教育文化,启蒙人民心智,促进宪政发展。只有大部 分公民具有民权意识,赞成民主法制,中国才有希望,东方的巨龙才能真正腾飞。

  

篇八: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借着公选课的机会,我有幸读到了期待已久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五十 年代,钱穆先生受邀演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本书即是先生五次演讲的讲义 修订而成的。在这本书中,钱穆先生以汉、唐、宋、明、清这五个具有代表性的 朝代,以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国防与兵役等制度,为我们描绘了古代 中国的概况,并简要地对历代制度的得失进行了评述。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说来惭愧, 由于买书较晚, 至今只读到唐代。

  因此我仅就我所读的序、 前言、 汉唐两章内容谈谈我的感受。

  最让我印象深刻并深感钦佩的,是钱穆先生著本书的动机。

  “政治乃文化体 系的一要目”,“中国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而儒家的抱负更是“一向着重 修齐治平”,因此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绝不能忽略传统政治。然而“辛亥革 命前后,由于革命宣传,把秦以后的政治传统,用‘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造成了对传统政治的忽视。而钱穆先生正是要“心平气和地检讨传统政治”,逆 当时的主流而上,拨乱反正,力图改变我们对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误解,可见 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紧接着,钱穆先生在前言中提出了讲历史政治制度的“七端”。在我看来, 这不仅是研究政治制度的方法,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七端”归结起来, 即是在研究一项制度时,要通晓该制度所处时代的人事,要系统地、综合地、发 展变化地看该制度;而在对该制度进行评价时,应一分为二、历史地看待它的影 响。在这里,钱穆先生提出的“历史意见”和“时代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我们 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历史上的制度,或是事件和人物,以前我所牢记的是要分析其 两面性,现在看来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当时的制 度自是为适应那个时代而创立的, 不能简单地一棍打死。

  譬如一说到王位世袭制, 我们很多人便立即觉得这是不可取的,这种制度是腐朽的。

  这实在是以现在的眼 光看历史。

  古今怎么能够同日而语呢?若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一项制度,便会有失 偏颇。因此我们应以当时的眼光,设身处地地去看待该制度,应当去关注当时受 该制度影响的人对于该制度的反馈,即“历史意见”,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客 观。

  当我按照钱穆先生所授的这些锦囊妙计来读文本之时, 完全不像读其他名家 的那些大部头一样痛苦,反而有一种莫名的畅快感。因为是演讲稿,面向大众, 因此省去了那些参考文献、数据资料的引证,文字都比较口语化,这让我感觉就 像老先生在讲故事一样, 通俗易懂;

  所得结论也不是硬塞给我的, 都是一句一句、 一点一点,以逻辑推论出来的,而且还不时地反问我,引导我进行深入思考。更 有趣的是,除了时不时地夹杂一些现代产物,比如“飞机”“原子弹”等,让我 觉得颇为好笑之外,先生还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方,把深奥难懂的知识点转化 成浅显易懂的比喻,让人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如讲到唐代政治中的观察使和地 方官之间的关系时,钱穆先生用了现代的督学和大学校长之间的关系来打比方。

  若督学的地位高于校长就会降低校长的地位,不利于大学的管理。从而说明唐代 政治中监察史的权利高于地方官, 把地方官压抑在观察使之下, 不利于地方行政。

  综合以上几点,不得不说,这的确是一本研究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的历史文 化的必读书。

  钱穆先生以这本书, 为我这样的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指出了一条明路。

  

篇九: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这一个月以来,我一直都在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著作。说实话,再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读过一本书,尤其是关于历史的书,更是毫无兴趣。

   以前的我总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岁月以及在过去的岁月里发生的事情,所谓史书,也不过是按照编年体,国别体亦或是别的什么体编纂的一本又一本的流水账。在这本流水账中,虽然有帝王的更换,有朝代的兴衰,却没有任何值得现今社会参考借鉴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在这之前的我看来,那些喜欢看史书的人无非是出于对历史的爱好或者是为了增加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使自己显得博古通今,内涵丰富。而对于我这种对历史全然不感兴趣的人而言,历史书读与不读,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和影响。但是仅仅经历了一个月,仅仅读了钱穆大师的这一部作品已经让我恍然大悟并且羞愧不已。

   钱穆真不愧“国学大师”这一美誉。他对历史的熟谙,延伸到了每一个细节,在前人已然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史书中,他总能发现别人不曾注意到的细微差别。他所著的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本是钱穆大师为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讲演的讲稿,所以读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钱穆大师选取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毫无疑问,这五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历史时期。从书名可以看得出,钱穆先生所写所讲的不是流水账一样的历史事件,而是各个朝代的制度。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这本书时的历史背景,我觉得这本书是应运而生而不是有意为之。书中作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语是zhuanzhi。因为在他之前,几乎所有读史的人都认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zhuanzhi黑暗的历史,没有任何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而钱穆先生不这样认为,他认为凡是能够经历几百年时间考验的制度一定有其长处,一定能与当时的人事相配合,是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用“zhuanzhi黑暗”四字一笔抹杀的。

   书的主题思想非常明确,就是要以一种客观端正的态度来分析中国历史,并从中提取出可供借鉴学习之处。就内容来看,作者纵论了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教育选举,经济赋税,国防徭役等方面的制度,分别论述了每一个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不仅详尽易懂,而且时常作纵向比较,使读者对于同一制度在不同朝代下的作用和功效的区别一目了然。就我自己来说,几乎每每读到前后比较的章节,就会返回到前面原文再仔细阅读一遍并加以细细品味,这也是短短十万字的一部书我却读了一个月的原因之一。

   读罢此书,我相信许多读者都和我一样有强烈的意犹未尽之感。鉴于我对历史事件和其中的奇闻异事并不感兴趣,我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钱穆大师独特的视角,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在前言中作者就已经表明,写这本书,自己是要推翻“zhuanzhi黑暗”这一谬论,这显然已是一大创新和突破。他这一独特的视角,我想,一定不是标新立异,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历史的熟谙和对自己知识深度的自信。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真正的学富五车,博古通今,他是不敢也没有能力拥有这样的独特视角和突破精神的。就表达方式来说,由于《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原为讲稿,所以很随意。其中可能有大量的篇幅来剖析一个官名的来龙去脉,还可能顺手拈来一个现代的官名与之比较,这样的随意性虽使得文章结构略显凌乱,但其对于读者透彻理解内容并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却是无可厚非。这也正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我不了解读书工程的老师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来向我们推荐这样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但我确实从中获益匪浅。我确信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会忘掉书中几乎所有的语言和文字,可能再次品读这本书,或者不读。但是,钱穆大师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会一直影响着我,他突破和创新的精神会在我的大脑中扎根。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最应该具备的就是创新精神。在大学里,我们接受同样的知识,经历同样的四年时光,结果却不尽相同。有的人能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却只能庸庸碌碌地过活一辈子。我想,这两类起跑点相同,目的地却不同的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前者往往敏锐独特,后者往往人云亦云。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知道自己把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最大收获归结为对创新精神的认识是否恰当,但总算有所收获。很幸运,在大学的第一年就读到了这本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篇十: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本书读的有点懈怠了,读的心得少了,昨天最有心的一 句话就是,考试只能识别人才,不能培养人才,过去中国人 才的培养在于贵族,在于门阀,在于上层人士的耳濡目染, 这些东西,可能听起来,让人很难接受,但是确实是这样的, 不能不承认。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真是部分,钱老什么话 也敢说,因此对于本书我觉得还是要认真的学习,争取今天 晚上把这本书学习完。

  昨天学习的明代的制度,提到了张居正,这可是中国一 个十分有争议的人物,作者的观点我觉得还是很客观的,他 既承认了张居正确实对于明代社会做了很多贡献,但是也分 析了当时人们一直反对他的根本原因,制度限制了张居正的 作为,是他在当时不被认可的是制度,因为内阁真的不是宰 相,但是他却做了宰相应该做的事,中国这个社会对于名分 的要求还是很高的,必也,正名呼。

  还提到一个人,就是第一能臣曾国藩,现在才知道,翰 林是什么,它是中国古代对于读书人的最高礼遇,你考试好 了,那国家就许你一个好未来,然后你专心学习,学习很多 东西,学习如何做官,如何处事,当时不明白,曾国藩又不 是什么要员,为什么地方政府,每年要给他们过年送供奉, 原来他们以后一定会做官呀。

   学习历史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学 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时间,读书因该是学习的一种休闲,不 应该成为主要部分。

  

推荐访问:得失 有感 中国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