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做法

时间:2023-05-16 08:15:03 浏览量: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供大家参考。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具体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千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00—2001年,由于种种因素,全国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千克之间,但这一状况并未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粮食价格稳定,经济稳步增长,中国国内粮食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全国人口的生活需要。

  2.中国的粮食储备安全。自1990年中国建立国家专项储备制度至今,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由国家、地方和农户三个层次组成的粮食储备系统,粮食储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超过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即FAO提出的年度末谷物库存量占下一个销售年度趋势利用量的17%—18%以上(12%的周转库存加上5%—6%的储备库存)。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99%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中国的粮食消费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1990年城镇居民和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4.2%和58.8%,到2001年分别下降到37.9%和47.7%,降幅分别达到16.3和11.1个百分点,详见表2.1990—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下降,且在中国居民直接消费的粮食中,大米和小麦的比重不断提高,超过80%,而其他粮食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9年下降40.5%,而食用油、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以及新鲜瓜果的消费量分别比1989年增加37.5%,16.1%,100%,7.4%,190%和44.8%.由此可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趋向合理,粮食消费结构有很大改变。

  二、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所处的困境

  (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

  首先,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激烈争夺和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有666个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5].由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非科学使用,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水资源短缺且水质恶化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再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今后若干年内人口增幅将仍然较大。在有限承载力的土地上要养活

  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

  (二)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

  目前中国粮食虽然总量供给有余,但却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前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显著增长,国民膳食结构更加多样化、营养化、科学化,居民对直接粮食的消费量逐年减少,但对间接粮食,如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饲料用粮将成为粮食消费增量中的最主要部分。从长期来看,国内粮食生产将越来越难满足对粮食的这一需求,粮食安全面临压力。

  (三)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

  目前,中国仍然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3000万。此外,还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6]遇到天灾人祸,他们极其容易重新返贫。贫困人口的巨大数量将对中国的粮食购买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三、我们国家应当如何做好确保粮食安全的举措

  长远来看,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但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等特殊群体的粮食

  保障等为手段,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一,必须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近年,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使我国大量具有明显粮食生产区位优势的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对此,我们应在着力提高耕地法律保护制度有效性的同时,探索和建立市场化耕地保护制度,从根本上减缓耕地流失,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这既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将是我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及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足、配套不全和老化失修等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用水保障和灾害应对能力,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对粮食生产的增产效应。当粮食价格处于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时,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必要干预粮食市场,相反,应该利用粮食价格上升的机遇,给予农民充足的价格信号,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生产。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并根据生产成本变化予以动态调整,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四,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要健全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

  储藏体系,精深加工体系,资源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建立和健全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产粮食等产品的质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这既符合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打破国外“绿色壁垒”的需要,又符合国内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农产品的需求。

  第五,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

  第六,加强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扩大国内粮食供给的国际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恶化及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粮食将逐步成为如石油一样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战略资源。因此,我国应从国际政治、投资和贸易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国际合作机制,以保障国际粮食资源的国内供给。

  第七,建立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外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跟踪分析气候、自然资源、人口与经济增长、农业政策与技术、消费结构、汇率和国际市场等国内外因素对我国粮

  食产需关系的动态影响,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八,我国一方面存在耕地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支取又存在耕地的大量荒芜现象,很多耕地由于无人耕种而荒芜。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各种加工企业和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传统的土地而进入城市,农民可以用来谋生的方式越来越多,一开始,一些农民还只是由职业农民逐渐转变为半职业农民,农忙时回地里干活,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后来发现随着种地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农业仍然会受到一些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又很不稳定,导致种地有时不仅不赚钱,还可能会赔钱,很多农民意识到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如打工的收入,于是开始放弃耕地,农村土地就出现了大量的荒芜现象。虽然说,今年我国粮食传来喜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耕地保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前已连续4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今年粮食增产得益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止跌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其中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

  得益于我国从政策上对耕地的保护以及对土地荒芜现象的重视并采取了多项措施。这里要问,土地托管是解决土地荒芜、农村空心化的途径和方式吗?起码从目前看是十分有效的。土地荒芜有很多原因,有

  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原因,但根本上还土地家庭承包,同时土地又大量分散造成的,既无法机械化操作,又缺乏流转条件和可能,一般一个家庭只拥有十几亩地甚至只2~3亩地。土地的大量荒芜也就在所难免。现在,随着土地托管的兴起,不少农村耕地被种植大户承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种植面积的保证以及耕地荒芜现象。据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明确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山西等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力图通过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什么是农业生产托管?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现状的情况下,将土地生产和经营委托给专业化机构,从而有效解决农民“不会干、干不动、不愿干”等难题。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经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8.6亿亩次,托管服务组织达44万个,服务小农户6000多万户。

  农业托管有的是农户之间的托管,但更多的是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打破了户与户之间的地垄限制,解决了土地分散化和生产效率低的难题,从而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据山西洪洞县的报道,目前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面积达12万亩。根据测算,正常年景试点区域旱地玉米亩均增产100多斤,小麦亩产增加10%到15%。

  因此,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现状的环境下,通过土地生产经营托管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荒芜难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第九、在以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封闭在土地上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而我国农业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必须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实际上,在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却为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农村劳动力进城导致有地没人种,有地种不了,种也种不好,另一方面从国家战略和民间投资方面又需要大量的土地进行集约,因此,如何从制度上、政策上允许民间投资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种植土地即如何允许和培育一批职业地主的存在就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吸引民间投资机构进行土地投资、引导规模化的机构投资土地的经营和农业的种植,一方面是稳定原有土地经营者的收入,解决大量土地的荒芜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减少土地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根据报道,2017年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的朝阳镇与寿阳县嘉禾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实施玉米种植全程托管试点,托管面积达1.02万亩。通过土地深松、科学测温等集约化、机械化技术服务模式,托管玉米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增产幅度近30%。可见,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的种植确实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进行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差36年。2008年我国谷物单产、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之相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程度比较低,必须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逐步渗入,农业生产将向自动化、标准化、专业化、质量化方向发展。可以从融资、生产、销售、转化等各个环节彻底解放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才能实现在203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第十、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解决农业空心化难题,固然可以通过农业经营管理托管和土地规模化集中的方式实现,但是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在土地的确权、流转和土地合法交易上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土地确权登记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意义深远且至关重要。通过土地确权有效地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从而有效地维护农民和土地流转者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土地私下托管容易产生很大的纠纷,而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地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依法确认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强化农民土地物权意识的同时,有助于为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新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耕地保护为目标、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基本制度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证书、宅基地使用证书、农村土地承包证书、农村房屋产权证书的发放也将会结束,同时现如今各地农村都在纷纷推动农村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一体”,农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证书将会由不动产登记证书所代替。土地确权工作落实以后,未来农村的土地也不会再进行重新分配。但会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标准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的剩余年限。土地的流转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特别是部分农民会失去土地,但却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但同时应该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创新。要进行土地经营和管理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土地的托管和流转是必然的趋势和措施,这就需要搭建土地交易平台,直接尝试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农村

  土地的流转搭建登记和交易的平台,并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为广大农民提供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

  11

推荐访问: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做法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重要举措 粮食安全 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