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5篇

时间:2022-10-22 17:50:03 浏览量:

篇一: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09-10-08 16:54:28) 转载 标签:

  分类:中职教育最新消息

  教育

  中职教育是对中国历年来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和改革, 国家为发展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财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中职教育,开始到现在,都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然而,当前却存在着制约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因素,必须有针对地从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 施。

  一、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 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 训练的实用性的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 是民办的中职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更加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 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生源现状与传统 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等若干因素;已成为中职学校生 存和发展的桎梏,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红火了一阵子的中职学校因普高扩招、毕业生就业安置等问题而出现 了招生难,生存难和持续滑坡的局面;甚至,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因此而纷纷面临关门。尽管当前 有的中职学校采取了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能勉强维持运转;但生源的“录取流失率”高达 30%以上,且居高不下;招生成本极高,而且教 师们为此也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尤其是许多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年轻专业老师,因每 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待遇变相降低);工作一般不到 3~5 年,刚刚积累了一点 中职教学经验,就纷纷“跳槽”离开了原所在的中职学校(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 是其主要原因)。这就加速了中职学校的师生人数比例的降低,造成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

   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 性的思考和分析。

  尽管当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差强人意的缺陷和不足,学生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 后续发展乏力等。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 一批勇于探索、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 的新型员工。与其说中职学校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招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大改革 的力度。

  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 时具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也很难满 足教学需要。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2、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不 清,有很多中职学校对中央职业教育精神没有很好的领悟。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教学质量只 图经济效益。有些学生在一些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 去工作了;但为了那张毕业证却还得要交六个学期的学费。由于没有受到很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 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信任危 机。3、有些中职学校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也缺乏创新精神。仍采用自己十几年前制订的原“圈地” 承包式招生方法和通过给予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招生回扣”的方式;用“有偿招生”的手段等来完成 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中专扩招指标。如此的中专招生方案,早已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早已知道:原初中班主任力劝并亲自带送初中生去读中专的“猫腻”。而中学老 师推荐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也是“随行就市”;把学生推荐给回扣高的中职学校,而不是考虑这些 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二)学生方面: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1、中职学校门 槛低,入学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 生起点较低。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 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后进生。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

   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 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染不良习气,时常出入游戏机房、营业性卡拉 OK 厅舞厅;有 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等。2、现 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 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3、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 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 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 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 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三)教材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 识的更新。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新包装, 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而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 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2、有些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中职学生基础 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 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3、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 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 的想法。

  (四)师资方面:1、从质量上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 是专业课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 现有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 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 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从数量上看:加上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 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 3 到 5 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教 学质量。

  (五) 教法改革方面: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 教师的作用是指挥、 引导、协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1、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 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 析,虽然强调了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2)某些基本概念认识 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

   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2、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分类注重 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 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也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3、我国中职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 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 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 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4、传统的教 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 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 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 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

  5、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阻碍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1)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 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 经过常规的认证。(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 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 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既教理论,又教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 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六)政府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1、有些政府的政策和决定凭的是一些感性的东西, 没有前瞻性,也没有系统性。2、中职教育的教研机构不但少而且研究水平也很低。造成这种状况 的原因:一是中职教育专业比较多,研究机构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不可能象普通高中来得那么大, 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二是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是从大学里来的就是从普通高中来的,改变他 们的思维也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3、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中职学校的投资 兴趣与力度在减少;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制约。

  如何解决上述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摆在中职教育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解决中职学校生 存危机的关键所在。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 潮中,正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制订中专招生方案;以提高中职学校 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

  如何办好中职教育,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

  笔者认为,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 上,并以能力为本位,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 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

  “够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 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 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 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

  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构建的中职教育模式要科学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 等弊端。中职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其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 发展素质的培养;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 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新世纪 人才。具体的措施如下:

  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 流的三级(普高类、中职类、高职类)的“双学籍、双文凭”培养模式。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 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既可按普高模式培养,也可按中职模式培养。按普高模式 培养学生,在前两年的普高课程学习结束后,又可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流。不愿意参加高

   考或高考未被录取却又想读中专的,根据个性特长选定专业,再按中职模式培养。继续中职专业知 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秀的,按高职模式培养;进入第四年的高职 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 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足经济社会对人 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2.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前一年按“必需”、“够 用”原则,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中职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 和基本技能。尤其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 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 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 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 证书”,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 使中职学生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水平。

  3. 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新世纪的中职教育, 培养的是新世纪人才;而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 会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三)、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 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 革和发展,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 业结构的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 经济的发展趋向和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 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 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 是:弹性强、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即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但配以“多方向”辅助,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 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 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 专业应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 他中职学校没有而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 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 业应根据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 实习设备设施基础,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 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 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 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 建设和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 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四)、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 为中心。在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 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 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任,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 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 法,才能增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中职学生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 考核方式, 摸底学生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

  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 分别进行“学习型”、 “技

   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 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职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 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 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智能, 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 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 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 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 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 信息反馈畅通, 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 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 置,这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

  有了支持,中职教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 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强调传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中职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 时又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 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 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 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

  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 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1、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 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

  2、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 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 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3、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 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 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1998 年,原国家教委在《面 向 21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 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 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

   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 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进修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教材、 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 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 “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出市场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 性,单靠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 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 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 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 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 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

  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 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 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取得毕业生优先 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的兼职 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

  5、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应尽早把教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 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 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 开发研制中职教育教学方法, 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 以巩固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五)、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要切合实际 生源就是财源,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中职招生问题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 基础性、关键性问题。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 广纳生源, 中职学校可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 周边学校保持联系和接触。

  通过当地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时空,使中职教育的办学走出窘迫

   的困境。实现多层次、多规格办学,搞活招生机制,面向社会服务。总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 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并逐渐向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此外,目 前正在试办的综合高中所采取的“延后分流”的办法也很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其做法是:绝大多数初 中毕业生可以满足上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的意愿,融通普高和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 在高中的二、三年级根据志向和个人素质自由选择普教课程或职教课程,逐渐由学校分流过渡到课 程分流。有些中职学校也有自己的初中部,其初中毕业生,完全可以参照上述做法广纳生源。

  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名牌产品”。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 期规划;按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 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 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生。

  

篇二: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

  中职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中职教育办学特色及成效 在 36 年的办学实践中,兵团农广校积极推进务农职工的学历教育、农工科技培训 和团场实用人才的培养,先后开办了业余中专、中专后及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开设 专业有现代农艺技术、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与农村用水、 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民间传统工艺等近 20 个,培养了 10 余万名 中等专业技术和三农经济管理人才,90 余万名兵团基层农业从业人员经过培训获得 了绿色证书和各类岗位证书,为兵团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团场基层干部和各类农业实 用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兵团团场农业一线的基层干部、技术人员 85%以上都是 农广校毕业学员。近年来开设专业类别包括农林牧渔、文化艺术、信息技术、财经 商贸四大类,六年来中专招生人数累计达到 11082 人,其中涉农专业招生规模远远领 先于其他专业人数,现代农艺技术和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两大专业所占比例超过 90.6%, 深度契合兵团第一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同时积极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劳动力转移 阳光工程培训累计 1 万余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工 500 余人次,SYB 创业培训 750 名, 团场冬春科技大培训 5 万余人次,培养各类农业实用人才、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农 技人员、基层干部超过 1.2 万余人,为团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办学现状分析与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农广校立足兵团、扎根团场、服务“三农”,坚持将教学班办到团场一 线,按照中央农广校工作总体部署,在兵团教育局的指导和要求下,开展中等农业职 业教育,实施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工培育、现代青年农 场主培育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等兵团农工学历提升计划,形成了多 形式、多层次、多效用的办学格局,为兵团农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建

  1/6

   设人才。农业历来是兵团经济的基础和优势产业,兵团农业发展的优势集中表现为生 产的规模化、高度机械化、种植科学化和管理组织化,兵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农广 校体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016 年,兵团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在西北地区率先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作为兵团的优势产业和基础产业,是兵团实 现“十三五”各项目标的基础保障。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对基层团 场职工素质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因为兵团特殊体制,当前,兵团基层从 事农业生产的职工队伍普遍出现了结构不合理、数量不充足、文化素质不高、生产 技能和水平偏低等问题。此外,随着大批兵团老职工的退休,新进人员大多从内地移 民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农业生产技能偏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 新模式的认识不到位,对兵团现代大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接受程度不高,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普遍下降,农业生产成本持续 增加,职工农业负担重,经济收入不高。兵团农广校招收的学员均来自农牧团场一线 职工,他们大多服务于团场农业,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村经 营主体带头人、能工巧匠、乡村科技人员等。2018 年,随着兵团深化改革的持续深入 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正在进行,在实施团场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四分开 的过程中,作为办学根基在团场的农广校,在体系建设上,兵团农广校体系正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中职教育办学上亟待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三、新形势下做好农民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际,在兵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兵团农广校明确 职能定位,强化体系办学优势,着力打造兵团职工大学校,树立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 体、以开展兵团新型职业农工培育和成人远程涉农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的“一体两 翼”办学思路,不断展现新的风貌,加快构建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一步提高兵团职工队伍素质和结构,积极为新常态下兵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

  2/6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讲责任、守道德”的新型职业农工。

  (一)下沉办学重心,创新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以兵团农工涉农专业教育为主题、以中职学历教育为平台、以社会服务

  为宗旨,积极进行农工教育培训的改革和创新,在实践中探索自身发展的规律,形成 了“和谐发展、追求共赢”的办学文化。在稳定中专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立足团场, 采取“农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团场职工生产 实际和产业发展,采取灵活措施,把教学班办到团场、办到连队、办到职工的家门口, 方便职工就地就近学习。同时充分用好、用实国家助学惠农政策,大力宣传国家资助 政策及育人成效,最大限度地让团场职工享受政策益处,鼓励、引导和提高职工学习 的积极性,提升团场职工队伍的学历层次。扎实开展“建档立卡,精准扶贫”工作,完 善档案资料管理,对各师、团校中“扶贫”“残疾”“低保”“特困”学员进行建档 立卡精准识别,确保这些学员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补助。做好学生实习保险工作,2018 年对 4580 名全日制在校生学员全部参加实习责任保险,真正做到中等职业学校参加 实习的学员人人参保、应保尽保。

  (二)围绕产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学校以涉农专业建设为优势,适度调整专业结构,在办学定位和专业设置上突出 “农”字,围绕兵团农业办学,充分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体现兵团特色。适应兵团产 业结构调整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适时开设新专业,建设一批地方特点明显的特色专 业,发挥行业办学的优势,体现兵团特色。2017 年新增备案植物保护专业;2018 年结 合中央农广校中职教育研究课题,结合兵团向南发展的部署,服务“向南发展,围绕 南疆对人才的需求”,为更好地帮扶南疆少数民族团场农工脱贫致富,通过认真调研 和实地考察,又申报新增三个专业,优先在南疆地区开设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民族服 装与服饰、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农广校中职教育对社会服务的领

  3/6

   域,努力为兵团向南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管理 2011 年,兵团农广校结合体系中职办学特点,制定了《兵团农广校教学管理办法》

  

篇三: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

  ..

  ..

  ..

  摘要: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这又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 遇。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国家今后一项长期的政策。但目前有很大一部份中职学校存在着“招生难、教学 难、管理难、就业难、生存难”等问题,离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尚有很大距离。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是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没有走出以前的招生、教学和管理模式;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做得很 不够;中职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等等。这些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面对中职教育的严峻形 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与其说中职学校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教育改革势在 必行。

  关键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有偿招生、随行就市、顶岗实习、信任危机、教育观念、教 学模式、创新精神、录取流失率、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是对中国历年来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和改革,国家为发展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中职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度;使培养大批有技术的 劳动者有了可能。而且中职教育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然而,当前却存在着制 约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因素,必须有针对地从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一、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 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的优 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民办的中职学校的兴起 与发展;更加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 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生源现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 变的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等若干因素;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红火了一阵子的中职学校因普高扩招、毕业生就业安置等问题而出现了招生 难,生存难和持续滑坡的局面;甚至,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因此而纷纷面临关门。尽管当前有的中职学校 采取了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勉强维持运转;

  但生源的“录取流失率”高达 30%以上,且居高不下;招生成本极高,而且教师们为此也背负着沉重的工作 压力和思想包袱。尤其是许多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年轻专业老师,因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 罚(待遇变相降低);工作一般不到 3~5 年,刚刚积累了一点中职教学经验,就纷纷“跳槽”离开了原所在 的中职学校(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是其主要原因)。这就加速了中职学校的师生人数 比例的降低,造成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中等职业技 术教育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尽管当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差强人意的缺陷和不足,学生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 乏力等。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 锐意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与其说中 职学校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招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

  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也很难满足教学需 要。开设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2、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不清,有很多中职

  专业 word 可编辑

   ..

  ..

  ..

  学校对中央职业教育精神没有很好的领悟。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教学质量只图经济效益。有些学生 在一些三年学制的中职学校,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去工作了;但为了那张毕业证 却还得要交六个学期的学费。由于没有受到很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使得 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3、有些中职学校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 也缺乏创新精神。仍采用自己十几年前制订的原“圈地”承包式招生方法和通过给予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招 生回扣”的方式;用“有偿招生”的手段等来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中专扩招指标。如此的中专招生方案, 早已落后于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早已知道:原初中班主任力劝并亲自带送初中 生去读中专的“猫腻”。而中学老师推荐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也是“随行就市”;把学生推荐给回扣高的中职 学校,而不是考虑这些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二)学生方面: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1、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 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生起点较低。目 前,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 较多的后进生。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 于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 染不良习气,时常出入游戏机房、营业性卡拉 OK 厅舞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社会上不良 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等。2、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 动学习、被动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 环境。3、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 分万岁”一族。他们 认为只要考试及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 几年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篇四: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

  苍南县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促进我县学前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县人民政府督导室组织教 育局督导室、幼教办等对我县学前教育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采用以问卷调研为主,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 个别访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实地调研县机关幼儿园、灵溪镇太阳人幼儿园、宜山宜一幼儿园、龙港蓝天幼儿园等 各具代表性的 12 所幼儿园深入了解当前我县学前教育办园条件、班额学额、师资状况、教育科研、经费投入等 问题。通过调研,采集了大量反映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有效信息。我们在综合分析各类信息的基 础上,统计相关数据,剖析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可行的对策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学前教育基本情况及主要成绩 近几年来,我县学前教育抓规范化管理,建精品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我县以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学前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学前教 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城镇及农村地区已经基本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目前,全县 3-6 岁 入园幼儿共 3.5 万余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 94.7%。

  (二)构建优质学前教育体系。近年来,对全县学前教育进行统筹布局,撤并低、小、散幼儿园。目前,全 县幼儿园 199 所,其中公办 1 所,乡镇中心幼儿园 31 所,中心幼儿园建园率达 86.1%。近几年,我县着力构建 优质均衡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强等级示范园建设。现我县拥有省示范幼儿园 3 所,市示范幼儿园 5 所,市一级 8 所,县一级(省三级)幼儿园 59 所。

  (三)规范办园行为,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为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我县先后出台了《苍南县民办幼儿园财务监管暂行规定》、《苍南县、市一级幼儿园 规范管理检查标准》和《苍南县镇一级、准办级幼儿园(班)规范管理检查标准》文件。近年来,我县依法清理 了非法幼儿园,每年进行年检,对检查不合格幼儿园,责令限期整改,有效保证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四)倾力打造优秀园长。

   园长是学前教育的管理者,其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发展。为加强我县幼儿园园长队伍的建设,提高园长 管理水平,提升办园品位,近年来,我县以行动促发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式,组织园长考察学习、园 长培训、教育科研与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高级研修班等,不断提升园长的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水平。

  (五)对口支援,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我县积极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支援薄弱幼儿园,充分发挥示范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 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示范园为中心,促进全县学前教 育均衡发展。

  二、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办园规模普遍偏小,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简陋,城乡差距大。

  1、园舍各类场地面积普遍不足。我县幼儿园,尤其是欠发达乡镇幼儿园办园规模普遍偏小,生均占地、建 筑、户外活动场地、绿化、班级活动室面积不足。199 所幼儿园中,生均占地面积为 8 平方米以下的有 131 所, 占 65.8%;生均建筑面积为 6 平方米以下的有 103 所,占 51.8%;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为 2 平方米以下的有 54 所,占 2701%;生均绿化面积为 0.5 平方米的有 98 所,占 49.2%。

  2、园内设施简陋。由于我县幼儿园除机关幼儿园是公办外,其余都是民办。很少幼儿园做到每学期将一定 的经费比例(保育费的 20%—30%)用于改善办园条件。民办幼儿园经费自收自支,靠收保育费来维持幼儿园的运 转。有些民办幼儿园减少投资,降低办园成本,有些幼儿园属于租赁性质,承包人担心在承包期内投入资金无法 返回而干脆就不投入,导致办园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园舍、设施达标率较低,办园条件普遍简陋。从问卷中, 我们发现,近三年,保教费是逐年递增,而且增幅大。但是专项基建费和设备购置费投入很少,甚至呈逐年递减 趋势。自办幼儿园则相对会好,能逐年投入,改善办园条件,但是投入的幅度小,落后于现代学前教育发展步伐。

  我县幼儿园办园条件存在很大差距,灵溪、龙港两镇办园条件明显好于其他乡镇。农村幼儿园大型活动器械、现 代化教学设备、玩具缺乏是普遍现象。

  3、园内各类用房配备不齐。园内各种用房紧缺,且大部分活动室不符合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面积狭小。

  全县仅有 48 所幼儿园有园长室,54 所幼儿园有教师办公室,14 所幼儿园有家长接待室,92 所幼儿园有厨房,20 所幼儿园有积木构建室,28 所幼儿园有多功能活动室。

   4、学前教育资源不够均衡。县一级以上幼儿园集中在灵溪、龙港两镇,农村、欠发达乡镇幼儿园大部分为 准办级或是家庭式。

  (二)城区优质幼儿园数量不足,班额普遍超标,幼儿入园难。

  1、班额普遍超标。通过对 199 所幼儿园在园学生数和班数的分析,我县幼儿园的班额数普遍超过省规定的 最低标准数,尤其是中小班超标现象严重,中班有 35.7%幼儿园超标,小班有 44.2%幼儿园超标。通过班额数 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县一级以上幼儿园班额超标比准办级幼儿园突出,城镇幼儿园比农村幼儿园超标现象更为严 重。一些幼儿园由于班额问题,一直无法上等级。公办幼儿园班额过大的现象十分突出。有些民办幼儿园为追求 利润最大化超范围招生,班额严重超编。

  2、幼儿入园难。我县是个人口大县,幼儿数多。近几年我县撤并了低、小、散的幼儿园,幼儿园数量不能 满足幼儿入园;同时家长都要送孩子到较为优质的等级幼儿园就读,但受班额数限制,因而带来了适龄幼儿入园 难、入好园更难的问题, 3、编班、设班不规范、不科学。

  我县幼儿园,尤其农村幼儿园分班没有严格按年龄分段,班额数不均,有些班严重超过了规定的班额数,为 满足家长的需要,幼儿园开展特色教学,举办蒙氏班、早读班、特色班、学前班等,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活动。

  (三)待遇低下、教师身份难以得到社会认同,师资队伍不稳定。

  1、民办幼儿教师工资较低。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全县 199 所幼儿园中,除机关幼儿园由财政支 付教职工的工资外,其他 198 处幼儿园办园经费全部是自收自支。因此,我县幼儿园教职工待遇相对较低,月工 资及奖金平均约为 1300 元,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标准。大部分幼儿教师付出了繁重的劳动,所得收 入却相对较低,近几年虽有所改善,但增长缓慢,难以维持生活需求,自出台农村中小学教师考勤考绩奖和农村 或欠发达乡镇教师生活补助金后,幼儿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工资差额越来越大。

  2、幼儿教师的教师身份难以得到社会认同。《教师法》明确规定,幼儿教师属教师范畴,应该享受教师的待 遇。事实上,幼儿教师的教师身份难以得到社会认同,人事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民办幼儿教师的工资标准、职称 评定、绩效考核、聘任退休等问题没有统一的制度规定和明确的身份界定,相应的各项待遇从政策上得不到落实。

   3、师资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享受不到职业尊重(如乡镇普遍开展的教师节慰问活动就把他们排除在慰问 名单之外),她们难以体会幼儿教育职业幸福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幼儿教师职 业成为暂时性、过渡性职业,成为青春型职业,造成了队伍的不稳定。工资待遇低、社会评价不高导致大批幼儿 教师流失。通过调查显示,教职工在本园任职期限主要集中在 3-5 年,10 年以上的则很少。因教师结婚生子、工 作改行或流动等,幼儿园每年至少有 10%教师会流动。由此可见,在我县,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

  4、“五险一金”得不到很好落实。近几年,各幼儿园开始为教师办理保险,其中办理最多的是工伤保险, 最少的是失业保险,为教师办理住房公积金的只有 3 所幼儿园。同时,部分教师本人不愿意参加保险,幼儿园往 往根据教师在园工作期限划定不同的园出资比例,采用以现金方式兑现保险补偿金。

  (四)师资整体素质不高,优秀师资招聘困难,培训经费缺乏保障。

  1、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幼教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我县幼儿教师的学历在不断地提高,教师呈年轻 化,但是从全县来看,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不高,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是职业学校幼师专业毕业,通过函授等 形式取得大专学历的为数仍然不多。即使将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学前专业毕业全部视为合格学历,但他们专业学 习年限过短,所学专业知识不够系统扎实,造成专业素养不高。与我市各县(市)区对比,我县教师学历水平明 显低于兄弟县(市)区,取得教师资格证率全市最低。

  2、优秀教师难招,整体素质难以提升。由于工资待遇过低,促使幼儿教师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到企 业工作,使本来就稀少的正规幼儿教师更加缺乏,优秀师资招聘困难,如龙二小附幼在电视上拉了一个星期的招 聘广告,却无一人应聘,招进优秀年轻教师困难重重。没有高素质的正规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带动,幼儿教师 队伍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3、幼儿教师持证率低。机关幼儿园为公办幼儿园,教师持证情况比民办幼儿园好。100%教师持有教师资格 证,72.4%的教师持有普通话二甲等级证书,27.3%教师持有普通话二乙等级证书。民办幼儿园教师持有“三证” (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比例偏低,在经济发达的大镇,如灵溪、龙港两镇的幼儿园, 有部分教师拥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或计算机等级证书。农村幼儿园教师基本上没有这些证书。

   4、教师培训经费缺乏保障。由于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经费没有纳入基础教育师资培训总体规划,幼儿教师 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在职培训的费用多数需幼儿园和教师自行解决,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安排培训经费,进一 步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也是造成师资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县乡两级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几近于零,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缺乏经费保障。

  1、尽管我县用于发展民办教育的财政经费每年有 万,但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却非常低,仅机关幼儿 园每年能拿到 100 多万的财政事业拨款,其余 198 所幼儿园因属民办性质,大多处于自负盈亏状态,很难从中得 到一点财政补助。他们办园经费的唯一来源是保育费收入。随着幼儿园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办园条件的要求 也越来越高,促使各幼儿园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添置设备、增加教师工资。再加上现行的收费标准缺乏科学的核 算,标准明显偏低,造成幼儿园经费缺额、入不敷出的问题和矛盾日趋严重,事业发展面临困境,也直接导 致学 前教育经费的筹集和使用上出现不规范现象和普遍存在的班额超编现象。

  2、农村幼儿园收费困难。村幼儿园由于收费低、难,经费来源缺乏保障,办园经费严重不足。农村低收入 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都交不起学费。比如新安中心幼儿园,现被欠学费达 12 万元,甚至连 2003 年的部分幼儿学 费还欠着。同时,为了稳住生源,幼儿园采取分月付款的办法,导致学费难以收齐,制约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

  (六)教科研氛围不浓,成果不显着。

  我县幼儿教师教科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教科研知识薄弱问题,教师对教科研存在畏难心理, 缺少专家指导。虽然幼儿园或教育行政部门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但是从全县教师论文或课题获奖来看, 教科研成果不够显着,获奖数量少,奖次低。如风车王幼儿园,三年来只有 1 篇论文获得县三等奖。

  三、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当前,我县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全省学前教育发展而言,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首先,我县是个人 口大县,经济欠发达,现有的幼儿园难以保障人人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需求。其次,在县内,各乡镇区域特征明 显,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这些因素引发了我县学前教育系列问题。本着调研目的,根据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我 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我县学前教育跨越发展。

  (一)加强领导,切实强化学前教育管理。

   1、理顺管理体制。坚持“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教育部门主管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全县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协调解决全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县级 有关部门要抓好全县学前教育的整体规划、布局调整,落实公办幼儿教师编制,办好县属公办幼儿园,制定扶持 发展乡(镇)创办公办幼儿园、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的相关政策,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各地要科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筹措经费,办好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各地要切实维护幼儿园的治 安、安全和合法权益。

  2、履行部门职责。教育部门是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卫生、财政、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物价、民政、公 安、交通、劳动保障、人事、编办、妇联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和服务, 抓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事业规划、土地征用、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劳动保障、无证幼儿园取缔、幼儿园周 边环境整治等工作。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

  经费不足使得幼儿园的办园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无法提高;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投入过 少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监控力度。建议各级政府明确职责,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1、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 示范幼儿园建设及县级师资培训、公派幼儿园园长(教师)工资补助、学前教育奖励基金、低保等困难家庭子女 减免保育费补助、农村边远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扶持等,争取提高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

  2、实施资金配套政策。公办幼儿园建设资金实行配套政策,新建、扩建幼儿园用地,应纳入规划,按照公益 事业用地办理,实行优先安排,并按照中小学建设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3、健全资助制度。本县户籍城乡低收入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入读、低保家庭子女取得 办园许可证的幼儿园享受资助。

  (三)完善政策,规范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幼教师资队伍。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规范管理,提高素质,是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的内在动力。教师素质提高了,保教 质量提高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便会随之提高。当前,非公办幼儿教师作为幼教师资队伍的主体,其地位、待遇

   和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为此,加强非公办幼儿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幼教师资队伍管理的重点和 难点。

  1、核定农村幼儿园机构和教师编制。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幼儿园编制标准,根据幼儿园规模、 幼儿人数,由县编制办、教育部门共同核定本辖区各幼儿园编制数。各乡镇提出编制内需求人数。将中小学布局 调整后剩余的教师编制用于安置幼儿教师,经过考核后安排到幼儿园工作,逐年增加幼儿园中公办教师的数量, 争取三年保证每所幼儿园至少 30%的教师为公办教师。

  2、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 其以上学历。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不能取得幼 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农村幼儿园充实新的幼儿教师,必须从具备资格的人员中招聘录用。

  3、建立优化激励奖惩机制。充分利用学前教育中心的培训作用,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园长和优秀幼 儿教师,评选名园长、名教师,造就一支优秀的学前教育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按照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的原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4、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规范用工制度,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职进修培训、评先评优、职务评聘、工资福利、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幼儿园必须依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落实“五险一金”政策(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使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 等待遇,所需费用除由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参照公办学校缴纳比例标准分别承担外,县财政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资 金。健全最低工资制度。

  5、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加强本县职校幼教专业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 继续教育规定》,将幼儿教师(园长)的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启动幼儿园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 训经费由县财政、幼儿园承担。

  6、建立考核、补助制度。每年度由县教育局组织对全县幼儿园进行考核(考核办法另定),考核合格的按生 均公用经费标准给予补助。

  (四)适度提高收费标准,增强幼儿园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政府和主办单位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扶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收费政策,多渠道筹措经 费,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增强幼儿园自我滚动发展的能力,是农村学前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由之路。

  建议县教育局、物价局、财政局加强幼儿教育成本核算,尽快研究调整幼儿园收费标准,加强收费指导和管理, 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五)加强专项督导,落实相关政策,保证实施效果。

  落实国家、省关于将教育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重要内容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对各级政

  府教育工作特别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机制,重点督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投入、幼儿教师工 资待遇落实等方面的情况。督查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进行表彰奖励或 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苍南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篇五:浅谈中职教育现状及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这又为中职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国家今后一项长期的政策。但目前有很大一部份中职学校存在着“招生难、教学难、 管理难、就业难、生存难”等问题,离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尚有很大距离。而这其中的根本原因,笔者 认为:是很多中职学校仍然没有走出以前的招生、教学和管理模式;对职业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做得很不够;

  中职教育改革的力度不大等等。这些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面对中职教育的严峻形势,我们应 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与其说中职学校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中职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有偿招生、随行就市、顶岗实习、信任危机、教育观念、教学 模式、创新精神、录取流失率、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是对中国历年来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和改革,国家为发展中职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中国中职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学徒制度;使培养大批有技术的劳动 者有了可能。而且中职教育从开始到现在,都是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然而,当前却存在着制约中职 教育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因素,必须有针对地从多方面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一、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 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的优 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良好的就业环境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尤其是民办的中职学校的兴起与 发展;更加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 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生源现状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 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等若干因素;已成为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桎梏,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曾经红火了一阵子的中职学校因普高扩招、毕业生就业安置等问题而出现了招生难, 生存难和持续滑坡的局面;甚至,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因此而纷纷面临关门。尽管当前有的中职学校采取了 教职工全员招生与工资奖金挂钩的办法以解决生源难题,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能勉强维持运转;但生源的 “录取流失率”高达 30%以上,且居高不下;招生成本极高,而且教师们为此也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和思想 包袱。尤其是许多刚毕业新分配来的年轻专业老师,因每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待遇变相 降低);工作一般不到 3~5 年,刚刚积累了一点中职教学经验,就纷纷“跳槽”离开了原所在的中职学校(每 年无法完成招生任务而工资奖金被扣罚是其主要原因)。这就加速了中职学校的师生人数比例的降低,造成 部分专业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形成了恶性循环。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严峻形势, 我们应该进行冷静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尽管当前的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着差强人意的缺陷和不足,学生仅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偏低,后续发展乏 力等。但是,我们应该十分清楚地看到,我国毕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无疑需要一批勇于探索、锐意 改革创新的高科技人才,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既掌握操作技能又有一定技术理论的新型员工。与其说中职学校 面临着存亡危机,不如说中职学校的招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二、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主要存在三大问题。1、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具进;

  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也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开设 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2、中职教育本身的理念不清,有很多中职学校对中 央职业教育精神没有很好的领悟。学校为了自己的生存,不顾教学质量只图经济效益。有些学生在一些三年

   学制的中职学校,却只读了不到一年的书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去工作了;但为了那张毕业证却还得要交六 个学期的学费。由于没有受到很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 形象大打折扣,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信任危机。3、有些中职学校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也缺乏创新精神。

  仍采用自己十几年前制订的原“圈地”承包式招生方法和通过给予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招生回扣”的方式;用 “有偿招生”的手段等来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中专扩招指标。如此的中专招生方案,早已落后于当今快速 发展的信息时代。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早已知道:原初中班主任力劝并亲自带送初中生去读中专的“猫腻”。

  而中学老师推荐的学生就读职业学校,也是“随行就市”;把学生推荐给回扣高的中职学校,而不是考虑这些 中职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二)学生方面:一般来说,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才来读中职学校。1、中职学校门槛低,入学 容易。现在的中职学生,生源年龄偏小、综合素质偏低,基本属于“淘汰产品”,中职学生起点较低。目前, 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其中一部分是思想品德和学习表现比较落后或自身缺点较多的 后进生。他们在入学不久,便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由于学习基 础差,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学习毫无兴趣,以致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言谈举止不文明,沾染不良习气, 时常出入游戏机房、营业性卡拉 OK 厅舞厅;有的喜欢看不健康的书刊录像,常和社会上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吸烟喝酒,甚至打架斗殴等等。2、现在的中职学生习惯于原来的保姆式教育方式,养成了被动学习、被动 接受式的“被看着”的习惯;其自我控制能力及自学能力十分有限,入校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3、由于 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将来的就业形势尚可;因此在校的中职生就成了“60 分万岁”一族。他们认为只要考试及 格就有毕业证,有毕业证就可以找得到工作;没有了进取心,学习上缺乏主观能动性。近几年这种现象尤为 突出,怕苦怕累;遇到困难,只想退缩;缺乏锻炼,很难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

  (三)教材方面: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职学生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

  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新包装,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 变。而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

  2、有些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中职学生基础又较差,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有些课程 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3、教材的 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使学生产生“学 了也白学”的想法。

  (四)师资方面:1、从质量上来看:中职教育的教师有很多都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 的老师;很难做到中职教育教师队伍双师型的要求。况且就是这样的改行教师也不能满足现有中职教育发展 的要求,很多新兴的专业根本就没有教师。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 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2、从数 量上看:加上中职学校不断扩招,师生人数比例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有时一个老师教 3 到 5 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法改革方面: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内核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 调。职业教育套用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很难出现突破性进展。1、中职教育教学方法 理论研究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中普遍运用的典型教学方法研 究力度不够,单纯就一种方法进行研究,缺乏系统的归类、比较、分析,虽然强调了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多 样性,但忽视了综合性和互补性。(2)某些基本概念认识模糊,甚至出现歧义。例如关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 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概念认识不清,在一些研究文献中可见将教学模式混同为教学方法的现象。2、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结构体系亟待健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科学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分类依据不够科学。合理的分类是构建、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基础。中职教育教 学方法的分类注重教学外部形态和知识的呈现形式,忽视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关系,也忽视了教育对象 的特殊性。(2)内部的教学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法的内容显得陈旧。3、我国中职教育以教师为主体 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受普通教育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

   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不改变,新的教学方法难以实施。4、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 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我国中职教育大多是由普通教育改制而来,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 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而现代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协作教学、现场教学、能力分组制、开放教学等组织形式。5、现有职业教育师 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阻碍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1)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 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 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 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而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要求是:既教理论,又教技 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同一个过程展开。

  (六)政府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 3 个方面。1、有些政府的政策和决定凭的是一些感性的东西,没有前瞻 性,也没有系统性。2、中职教育的教研机构不但少而且研究水平也很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中职 教育专业比较多,研究机构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不可能象普通高中来得那么大,社会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二 是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是从大学里来的就是从普通高中来的,改变他们的思维也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

  3、许多地方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中职学校的投资兴趣与力度在减少;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 受到了制约。

  如何解决上述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摆在中职教育面前的最大难题,也是解决中职学校生存危机的关 键所在。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中职学校的教育如何以质量、效益、特色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正 确定位其培养目标,构建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制订中专招生方案;以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 效益。这是当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亟待我们进行思考与探索。如何办好中职教育,笔者提 出了以下建议供同行参考。

  ( 一)、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中职学校要想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首先要解决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笔者认为, 中职教育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适应、复合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目标上,并以能力为本位, 将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肯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肯干”体现了德育标准;“够 用”体现了专业要求;“会学”体现了发展潜力。并按照“适应市场,服务社会,立足当地,适度超前”的发展思 路,重点在培养宽基础、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架构上下功夫;把学生培养成为“艰苦行业留得住,实操、管 理都能干,转岗换位适应快,经过努力上得去”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要发挥中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的 骨干作用,确保“基础牢,后劲足”的优势。只有这样,中职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二)、构建的中职教育模式要科学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摒弃传统的中职学校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办学封闭、管理过死、专业面窄等弊端。

  中职教育应把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尤其要综合考虑人才的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素质的培养;

  注意对他们进行忧患意识、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教育,以及承受挫折能力、生存竞争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教 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既有敬业精神,又有创业潜能的新世纪人才。具体的措施如下:

  1.活化办学机制,因材施教,实施多层次、多规格的培养模式。中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允许部分有条件的中职学校实施同门进、多门出、多层次、多规格、上下分流的三级(普高类、 中职类、高职类)的“双学籍、双文凭”培养模式。应在统一招收初中毕业生(同门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 自愿的原则;既可按普高模式培养,也可按中职模式培养。按普高模式培养学生,在前两年的普高课程学习

   结束后,又可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流。不愿意参加高考或高考未被录取却又想读中专的,根据个性 特长选定专业,再按中职模式培养。继续中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考核合格后拿中专文凭;成绩优 秀的,按高职模式培养;进入第四年的高职课程学习,考核合格的拿高职文凭(多门出)。这种因材施教的 三级培养模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竞争 意识与竞争能力,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人尽其才,智尽其用的目的。另外,也能满 足经济社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

  2.中职培养模式的构建,应立足于“前一年打基础,后两年育专长”。中职前一年按“必需”、“够用”原则, 依专业大类构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中职学生具备“宽专业、厚基础”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尤其 要加强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后两年根据市场经济人才需求预测提 供的信息,确定专业方向;按需增设专门化及新技术的选修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强化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的培养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并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择业的可能性,进行专门化方向的岗位实习, 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提倡“一个文凭多个证书”,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操训练,使中职学生 具备专业大类必须具备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水平。

  3.中职学校的教育必须综合考虑学生择业、生存、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处于新世纪的中职教育,培养的 是新世纪人才;而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应是全方位、立体的;应把服务社会、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的第 一要义,即做人重人格,做事重效能。

  (三)、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合理 “发展是硬道理”,“适者生存,强者发展”。从这意义上来说,专业建设的优劣决定了转型期中等职业学校的 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应对当前职业教育的严峻挑战,应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改革和发展,这是值得 我们认真研究的课题。

  1.专业设置应重调查研究,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专业设置应在充分调查本地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 演变状况、社会职业分布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和职业与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经济的发展趋向和 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掌握哪些是社会迫切需要和正在发展的职业,哪些是劳动力过剩的职业。

  然后,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并适度超前确立专业方向,力求使培养的人 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2.专业改革应坚持“宽口径,多方向”原则,培养“复合型”人才。“宽口径”专业的课程结构优点是:弹性强、 有后劲、上手快、转岗换岗适应性强,即使学生毕业前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但配以“多方向”辅助, 即在同一专业中,针对就业市场分解出若干个专业方向,供学生毕业前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爱好,选择 一个专业方向,以完成上岗前的技能准备;也能使学生毕业后有较广的择业途径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3.专业增设应注意“创特色,扬优势”。中职学校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和办学特色。因此,增设专业应在 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开发、派生与本校已有专业基础相近又有前途的专业;特别是目前其他中职学校没有而 社会又急需的专业。应充分利用中职学校现有的场地、设备、师资基础,根据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力创特色, 形成局部优势和“名牌”效应。

  4.专业建设应“长短结合,软硬兼施”。长线专业建设必须以本地区的支柱产业为依托,短线专业应根据 产业结构变化而开设。长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基础牢,信誉好”,即应拥有先进的实验、实习设备设施基础, 合理的师资结构基础,宽厚的课程体系和优化的课程结构基础,以及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基础,且在社会上 要有“拳头”专业的良好信誉。短线专业建设要立足于“灵活、适用”,即办学灵活,能依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 化,能起到补充、辅助“长线”专业的作用。另外,专业建设还要做到“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既重“硬件”建设, 又重“软件”投资。在专业设置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学风、师德建设方面要舍得花钱,要放宽眼量,避免急 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重视这些“隐性资产”的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发挥“一流硬件”作用,培养出“一流”人才。

  (四)、中职教育的改革力度要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就业教育,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思路必须是以市场需要为中心。在专

   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围绕市场旋转。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满足市场需要是当 前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职学校教育应把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多功能复合应用型人才做为己 任,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和增加学生的就 业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1、教法改革——突出教法的适用性。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现状,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增 强中职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现有中职学生结构复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考核方式,摸底学生 的入学基础和能力状况;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努力目标,分别进行“学习型”、 “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 养。“因材施教,分类教学”,让各层次学生可以“量力而行”,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自信心,确立学习目标,挖掘中 职学生潜在能力,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对“学习型”,主要是进行学历教育,为该类中职学生升高职打基础。对“技能型”,主要通过一系列有效 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 基本方法。

  对“服务型”,主要面向企业中一般操作工,可以通过基础与特色模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 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强调了职业技能的培训。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泼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 境。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其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 性。

  2、课程改革——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中职教育专业和课程必须根据地方及企业需要设置,这也是 中职教育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只有当中职教育满足了地方和企业需要,才能得到支持;有了支持,中职教 育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课程的基础性是强调传授给中职学生的普通文化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实用性是 强调传授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既能为中职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为中职学生毕业后的谋生提供帮 助。在此基础上课程设置中还要突出对中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即学生胜任工作岗位的必备能力。由于 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组织劳动的变化,这要求劳动者能独立地进行学习、计划、实施、控制和评估工作;

  所以,除了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外,劳动者还应具其他多种能力,如自主学习的能力、社交能力、职 业道德、责任感和组织纪律等等。教学过程中,惟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受到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当中 职学校受到欢迎时,中职学校也就有了发展的原动力。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突出以下几点:1、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 道德修养和职业责任感以及执教的基本技能、技巧。2、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从事本专业实际 工作的经验,并且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定期到企业、公司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永远保持与企业之间 的密切联系。3、突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社会发展不需要读死书的书呆子,尤其对中职学生而言;掌 握专业技能为就业打基础已成了求学主要目的。这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 还要能进行实践指导。1998 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 21 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职业学校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中职学校需要切实加强教师的技术业务的培训。学校应该建立起专业 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每年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前往企业 实地调查、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获得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的第一手材料;重点提高中职教师的专业 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了解企业需求及相关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进修教师还可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现有 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编写,让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同时可以聘请生产和 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型素 质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出市场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建设改革——突出校企合作订单式办学。由于职业技术教育对师资、设备要求的特殊性,单靠 职业学校本身是难以解决师资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的问题的。只有通过联合办学的方法,才能解决;校企合 作进行订单式办学已是大势所趋。校企合作期间,企业可以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为合作学校提 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中职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这样既解决了职教实训条件差的困难,又 为帮助学生实现由实习到上岗的“零过渡”奠定了基础。学校要依靠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力资源需求分析 和教育教学指导中的作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企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和进

   行合理的课程设置,适时的教学内容安排。学校应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求合作关系,加大校外实习 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毕业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顶岗实习”, 使校外实习基地真正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 道。为了使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更好地接轨,学校还可以引导部分优秀企业在学校设立冠名班;这些企业在 取得毕业生优先招聘权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为冠名班学生提供下厂实习机会,提供有实践经验 的兼职教师;为冠名班提供一定数量的奖学金等。目前广西纺织工业学校已成功地与江苏锦盟公司合作,由 企业提供 200 多万元的设备,建立了锦盟实训基地,并由企业直接面试挑选学生冠名成立了 3 个锦盟班, 为校企合作开辟了新路。

  5、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监控和统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尽早把教 学方法改革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一同纳入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充分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改革试点提供倾斜政策,鼓励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机构和组织,开发研制 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把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轨道,以巩固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成果。

  (五)、制订的中专招生方案要切合实际 生源就是财源,这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中职招生问题是关系到中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关 键性问题。

  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广纳生源,中职学校可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周边学校保持联系和接触。通过当地 党政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不断拓展办学的新思路、新时空,使中职教育的办学走出窘迫的困境。实现多层 次、多规格办学,搞活招生机制,面向社会服务。总之,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办什么专业,培养什 么人才,并逐渐向终身学习体系发展;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此外,目前正在试办的综合高中所采取的“延 后分流”的办法也很值得中职学校借鉴。其做法是: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可以满足上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的 意愿,融通普高和职业学校的资源,优势互补,让学生在高中的二、三年级根据志向和个人素质自由选择普 教课程或职教课程,逐渐由学校分流过渡到课程分流。有些中职学校也有自己的初中部,其初中毕业生,完 全可以参照上述做法广纳生源。

  不可取的是:有些中职学校为了完成上级教育部门下达的中专扩招指标,把“招生回扣”当成了自己抢夺生源 的杀手锏。因此仍采用十几年前自己制订的原“圈地”承包式招生方法和通过给予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招生回 扣”的中专招生方案。这种用“有偿招生”的做法,不仅无法降低生源的“录取流失率”和年轻专业老师的纷纷“跳 槽”离开率;而且还会降低中职教育的公信力,影响中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也是国家级重 点中专学校,2006 年并没有采取“有偿招生”的措施,而前往该学校报到的初中毕业生已经达到 2100 人(新 华网南宁 8 月 24 日电)。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2006 年不给向学校推荐学生的中学老师一分钱回扣的办学理念 和做法,很值得其他中职学校借鉴和学习

  中职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创出“名牌产品”。要根据本校的优势,依据专业设置的近期和远期规划;按 照“紧贴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办出特色”的原则,确定作为学校的拳头专业和特色专 业;使学校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职学校也只有靠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教育品牌才能吸引和留住学 生。

  

推荐访问:浅谈 教学模式 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