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完整)

时间:2022-08-09 11:2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完整),供大家参考。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完整)

 

 滨政发〔2021〕10 号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滨州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新要求,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时期的工作,明确提出了 2035 年发展远景目标,全面阐述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聚力推进“七富七强”、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的行动纲领。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纲要》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切实抓好《纲要》的贯彻落实,聚焦“民富市强”美好前景,努力实现“七个走在前列、八个全面开创”任务目标,坚定不移向现代化富强滨州奋进。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5 月 31 日 (此件公开发布)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2—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第二节 新征程新任务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 2035 年富强滨州建设远景目标 第二章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要求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铸造驱动发展新引擎 第一节 建设高能创新平台 第二节 培育创新企业集群 第三节 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第四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第五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第四章 坚持改旧育新并举 塑造现代产业新优势 第一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第二节 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 第三节 打造世界高端化工产业基地 第四节 打造世界纺织家纺服装产业基地 第五节 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

 第六节 打造国家级优质畜牧和水产品基地 第七节 聚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第八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九节 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第五章 坚持数字赋智赋能 激活数字滨州新动能 第一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第二节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 第三节 加快打造数字社会 第六章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第一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二节 扩大精准高效投资 第三节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 第四节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七章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第一节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二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三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第四节 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第八章 坚持陆海统筹联动 迈出向海向洋新步伐 第一节 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格局 第二节 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三节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4— 第九章 坚持主动对接融入 构建区域协同新格局 第一节 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第二节 积极融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中心城区发展能级 第四节 全力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集聚 第五节 推进“一县一品”突破发展 第十章 坚持合作互利共赢 建设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构建高层次开放格局 第二节 建设多元化开放平台 第三节 建立更完善开放机制 第十一章 坚持高效便捷畅通 构筑基础设施新支撑 第一节 建设区域化交通枢纽 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水利设施 第三节 建设多元化能源体系 第四节 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第十二章 坚持深化重点改革 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第一节 深化要素配置改革 第二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节 创新财税金融体制 第四节 健全社会诚信体系 第五节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十三章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 树立生态发展新范式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第二节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三节 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第四节 坚持绿色集约发展 第五节 健全生态文明机制 第十四章 坚持举旗凝心聚力 锻造文化兴市新动力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 第三节 培育现代文化产业 第四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节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第十五章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建立公共服务新体系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推进健康滨州建设 第五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十六章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提升平安滨州新效能 第一节 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第二节 提升生命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提升法治建设保障能力

 —6— 第五节 构建现代应急管理体系

 第十七章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凝心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而奋斗 第一节 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凝聚富强滨州奋进合力 第四节 健全规划制定和实施机制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滨州市委关于制定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滨发〔2020〕10 号)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谋划未来十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聚力推进“七富七强”、加快建设现代化富强滨州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开创现代化富强滨州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滨州市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化“六问八策”、落实“七富七强”,全面推进现代化富强滨州建

 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滨州发展放在国家、省发展大局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牢牢把握滨州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努力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富强滨州由“全面起势”转向“整体成势”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山东走在前列,滨州担当什么;富强滨州建设,百姓得到什么”工作定位,实施重点改革攻坚,化解了一些长期没有妥善解决的难题,破解了一些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办成了一些谋长远、看未来的大事要事,推动滨州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务实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富强滨州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综合实力跃上更大台阶。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由全省排名靠后到超越平均水平,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508.11 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0.7:49.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52.8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17.94 亿元, “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4%和 5.4%。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2015 年的全省第 9 位跃居第 4 位,总量和人均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列

 —8— 全省第 3 位。粮食年产量连续稳定在 350 万吨以上,增产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迸发强劲动力。开启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滨州)研究院为代表的高能创新平台体系初步形成, “五院十校 N 基地”全面布局,探索形成了科教产融合的魏桥模式、京博模式、愉悦模式、黄海模式。国家小麦、玉米、大豆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同时落户滨州。高端铝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山东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每年引进 1 万余名本科以上大学生,呈现人才“净流入”格局。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计划”,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7 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备案 9 家。2019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列全省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突破 40%,比 2015年提升 14 个百分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实现零的突破。

 ———现代产业塑造核心优势。面对转型阵痛,坚决放弃高耗能高排放、规模扩张的发展老路,打破路径依赖,闯出一条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实施电解铝、钢铁、地炼、焦化“四大产能”整合转型,完成煤炭压减和能耗“双控”任务。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高端铝业、高端化工、纺织家纺服装、食品、优质畜牧和水产品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

 业持续壮大,邹平高端铝材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 1291 户,拥有世界 500 强企业 1 家、中国 500 强企业 4 家、中国民营经济 500 强企业 7 家、中国制造业民企 500 强 9 家,山东民营企业 100 强 9 家、山东百强企业 9 家、山东工业百强企业 10 家。

 ———基础设施构筑强大支撑。京沪高铁二通道和济滨高铁完成现场定勘、地质勘探;滨州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作为省会经济圈最便捷出海通道已纳入省政府发展规划;大高机场实现通航;沾临、济高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秦滨高速无棣埕口至沾化段建成通车,全市“六高五铁十专线九高速”纵横通畅、机场港口立体联通格局即将形成,国家主干道高铁枢纽城市和环渤海战略支点城市地位凸显。“新基建”建设全面提速,建成 5G 应用特色展示区 2 个、5G 基站 1978 个,主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实现 5G 信号连续覆盖;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23 个,铝谷云平台、华创迅采平台、紫菜云平台等一批互联网平台成为行业标杆。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四减四增”,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PM2.5 平均浓度 49 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64.2%,在全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中均列第1 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较 2015 年分别下降 33.7%、34.1%、12.75%和 15.43%。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明显河湖问题基本清零,成功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市 13 家城市污水处理厂均达到国

 —10— 家一级 A 排放标准,市域国控、省控河流断面全部实现达标,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所有入海河流水质优于V类。林水会战成效明显,“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造林面积 100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0.69%,湿地面积达到 17.63 万公顷,省级骨干河道基本治理一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 100%。

 ———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实施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打造“智者智城”城市品牌,城市文化软实力、服务支撑力、综合影响力不断增强。市主城区打通断头路 29 条、断头桥 4 座、改造路口63 个,建设城市公园、口袋公园和城市绿道(健康步道),“300 米见绿、500 米见公园”成为城市标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5.68%,在全省城市排名第 3 位,国家园林城市品牌不断擦亮,累计实施棚户区改造6.9万套,完成677个老旧小区改造,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到 58.53%。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滨城区、邹平市、惠民县、博兴县入选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滨城区、阳信县获批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博兴县获批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开展美丽乡村“十百千”创建,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97 个,开展农村废旧房屋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开展城区城际公交提升工程,群众出行便捷度、舒适度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释放全新活力。持续深化“全领域”改革创新,强力推进“7+3”重点改革攻坚,建立“1+10+N”协同推进体系,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国企国资改革成效凸显,完成 8 大市属企业集团组建改建。资源要素配置持续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现应评尽评,获批全国首批土地储备项目预算管理改革试点地区。开发区改革瘦身强体、“要素跟着项目走”、基层治理“全科大网格”“e 家大救助”等机制加快建立。“一网通办”走在全省前列,实现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帮办代办全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突破 40 万户。2020 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817.5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预计4.2 亿美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 1.6 倍和 2 倍,连续四年入围全国外贸百强市。

 ———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718元,比“十二五”末增长 42.6%,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 38582 元和 18496 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 35.9%和 45.3%;一般公共预算中民生支出占比达到 81.4%。8.4 万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黄河滩区迁建基本完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就...

推荐访问:滨州市 五年 远景 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滨海新区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