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脊柱病针灸治疗及预防研究

时间:2022-05-25 17:4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脊柱病针灸治疗及预防研究,供大家参考。

脊柱病针灸治疗及预防研究

 

 脊柱病的针灸治疗及预防研究 摘要:脊柱病通常泛指颈肩腰腿痛,临床上分属颈椎病、胸椎病和腰椎病,但也有很多原因不明的慢性疑难病的病因源于脊柱。全文介绍脊柱病的大概情况、常见病因、脊柱与针灸经络腧穴的互相关系、针灸治疗脊柱病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脊柱的锻炼与预防。

 关键词:脊柱病;针灸治疗;预防 脊柱是人体运动和撑架的中轴,给脊髓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为脊神经提供适宜的环境。一旦脊柱出现问题,将严重影响身体的健康。目前,“脊柱相关疾病〞即由脊柱病变而引发的其他内脏器官疾病呈上升趋势,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横跨内、外、妇、儿、神经、五官、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等多个学科,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身心健康。因而认识和了解脊柱病、早期及时进行诊治以及锻炼预防,对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1 脊柱病大概情况 1.1 脊柱的生理解剖 脊柱由 24 块椎骨〔7 块颈椎、12 块胸椎、5 块腰椎〕和骶骨、尾骨各 1 块借助韧带、关节以及椎间盘连接而成。正

 常情况下,从侧面可见颈、胸、腰、骶 4 个生理性弯曲,能够缓冲来自地面或头颈部纵向气力对脑、脊髓和内脏器官的震荡或冲击,有利于维护运动或劳动经过中的机体平衡。脊神经分别从对应的椎间孔穿行而出,每对脊神经,既含有感觉神经纤维,又含有运动神经纤维,有规律地分布和支配于相应的内脏和四肢。此外,伴随脊神经穿经椎间孔的还有脊髄的动脉、静脉和脊膜支,传导输送各种营养,促进新陈代谢。

 1.2 脊柱病概述 脊柱病是指由于先天性、退行性、炎症性、外伤性等损害导致脊柱本身及其椎体、椎间盘、脊髓、神经根和附件构造受损而引起的疾病[1]。通常以为,由于人类是直立生产和劳动,会明显增加脊柱的负重及椎间盘的压力,使脊柱容易遭致损伤,进而引发相关疾病,包括先天性或发育性畸形、脊柱退行性疾患〔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颈腰综合征、慢性腰背痛等〕、脊柱相关性*疾病〔颈心综合征、颈胃肠综合征等〕、脊柱软组织疾病〔落枕、颈部扭挫伤、腰部扭挫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梨状肌综合征、颈腰部韧带损伤、前斜角肌综合征等〕、脊柱创伤、脊柱肿瘤、脊柱感染〔炎症性、结核性感染等〕、脊柱风湿〔类风湿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等〕和椎体骨质疏松症等。

 1.3 脊柱病的病因 造成脊柱病的原因很多,经过也很复杂,总的来看,时间有先后天之分,原因有内外之别,两者可单独致病,可以互相交织。同时,由于脊柱特殊的解剖构造和生理功能,人们所处的环境地点不同,人体体质因素、致伤外力、感邪程度等亦有差异,就产生了人体对各种病因反映的特殊性。〔1〕内因: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发生退行性改变〔如椎间盘变性、骨刺增生、小关节紊乱、韧带增厚钙化等〕,造成脊柱周围关节稳定性构造毁坏,容易引起脊神经或脏器神经遭到压迫或刺激,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所以中、老年人群中患脊椎病的较多。大量的临床观察表明,颈椎病、腰椎间盘病变的发生和分布与年龄、性别、种族、工作姿势和体位、解剖部位、先天及后天的自然条件等的不同而构成明显差异。此外,精神因素与脊柱病发病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也会使背部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肌肉的长时间持续性收缩,或左右两侧肌肉张力不等便会造成脊柱病的发生。〔2〕外因:①肌源性因素。由于工作和生活中低头伏案时间明显增加,而锻炼时机少,造成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构成脊柱周围无菌性炎症和粘连,进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产生不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强调的就是不正确的姿势和生活习惯,十分是久坐,导致肌肉气力薄弱,

 脊柱病也就凸显了出来。②骨源性因素。脊柱遭到急、慢性损伤造成的椎体关节滑脱、错位、小关节紊乱等均可引起脊柱力学平衡失调,出现功能障碍,同时错位的关节可以刺激和压迫脊神经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③局部炎症。脊柱附近的器官组织出现急、慢性炎症,进一步扩散至脊柱周围肌肉、韧带、关节等,造成肌肉痉挛收缩或韧带变性松弛,甚至损伤椎体,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中医称脊柱病为痹症,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为严寒刺激是脊柱病的诱发因素之一。严寒刺激会使周身血管收缩,气血运行缓慢,使关节内压力改变,引起长期受劳损的脊柱周围软组织痉挛、水肿,炎症因子渗出,刺激神经,引发疼痛或旧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再发。总之,各种原因导致刺激或压迫了附近的植物神经、刺激或压迫附近血管、刺激或压迫脊柱附近的脊神经及感受器、脊柱的退变、缩短减少了胸腹腔的容积、产生脏器的压迫等,都能够导致脊柱相关疾病。

 2 脊柱病的针灸治疗 中医学关于脊柱病的阐述见于“痹症〞、“痉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腰腿痛〞、“腰背痛〞等条目。对于脊柱相关疾病的治疗,在“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可有的放矢地应用针灸、手法、药物、导引练功、康复训练、理疗、手术等治疗方法。在诸多非手术疗法中,针灸是应用最为广泛,对于无手术指证的患者,针灸能够治愈或缓解脊柱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有手术指证的患者,针灸既可在手术前、可以在手术后治疗,甚至能够在手术治疗失败时进行弥补,在治疗经过中多从气血、脏腑、经络及痹、痿证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治,能够抑制椎间盘退变,寓防于治,使预防、治疗和康复统一于一体[2]。

 2.1 脊柱与经络腧穴 祖国医学已经认识到脊柱与经络存在广泛的联络,并且在脊柱病候方面也有着详实的描绘,这些认识和记载为针灸治疗脊柱病提供了根据。这些与脊柱发生联络的经络,既有纵向的,也有横向的。其中与脊柱关系最密切的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脊柱是督脉循行之干,督脉为阳脉之海,有总督诸阳经的作用,贯穿四肢百骸。无论是从脊柱中穿过的督脉还是分布于脊柱两旁或穿插于脊柱循行于全身的各条经络,无一不与脊柱有着密切的关系。假如脊柱发生异常,就会直接影响经络的通行。经络不通则气血凝滞,营卫则不和,阴阳失去平衡,內脏必然失调,功能减弱。个别部位的功能变化最终会影响全身,发生各种

 疾病。国医大师秦亮甫教授取督脉以治脊柱病,提出“主取督脉,以治四肢病〞的观点,取百会、大椎、陶道、身柱、脊中、中枢、命门、腰阳关、十七椎,施以温针,祛风散寒,化瘀消滞,畅通督脉之阳气,使气血运行而痹痛自息,同时用温针法,以振奋督阳,率诸阳而驱邪。(灵枢经脉)记载:“膀胱足太阳之脉……,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肾足少明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由此可见,膀胱经在颈背部主要分布于脊柱两侧;自上而下,膀胱经与整个脊柱联络都非常密切,其中在腰部有分节。肾经的循行,由尾椎而上,贯穿了骶椎和第 5、4、3 腰椎,在第 2 腰椎部位入里。因而,肾经与脊柱的联络主要集中在第 2 腰椎下面部位。此外,在腰骶部,与脊柱相关的经脉还包括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和带脉;在颈背部,与脊柱相关的经脉还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另外阳维脉和跷脉在头颈部相接。膀胱经在背部的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正中线〔督脉〕旁开 1.5 寸处。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俞穴,如肺俞、心俞、肾俞、膀胱俞等。脏腑有病时其相应背俞穴往往出现异常反响,如敏感、压痛等;而刺灸这些穴位,能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病变。明代医家张景岳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处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当代医学以

 为,背俞穴特别邻近脊神经后根,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内脏疾病的体表反响区常是相应穴位所在,所以脊柱与五脏六腑关系都特别密切。汪晸提出了脊柱有保护内脏、维持脏腑功能正常的作用,曰:“五脏皆系于脊,骨节灵通,俊获裨益。〞 2.2 脊柱病的针灸治疗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以颈椎病、腰椎病为科室特色,结合当代医学理论和技术对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治疗、预防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研究。根据脊柱病的发病特性,即普遍性、症状的多元性、病机的复杂性,通过对临床大量病例的观察和诊治,总结出针灸治疗脊柱病的要求:①四诊合参、注重切诊。针灸虽为外治之法,但四诊仍然重要,尤其是对脉诊的把握。临床对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溪之脉、颔厌太冲之脉以及脉象左右偏胜的了解与把握,有助于为针灸诊治与疗效的提高提供重要的根据。②针药结合、灸法并举。针灸外治,兼用汤药内服或药熨或熏洗或外敷或涂擦,多种疗法结合,可使疗效事半功倍。采用隔物灸、米粒灸、悬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发泡疗法等系列灸法,对拓展和重现针灸治疗疾病谱意义重大。③善用要穴、注重针法。五脏病取输穴,六腑病取合穴、俞募原络配,本经子母补泻等,不仅是传统理论,更是临床经历的总结。而

 弩法、导气针法的临床准确应用,则为“气至病所〞针灸疗效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作为国家级和上海市非物文化遗产名录的“陆氏针灸疗法〞更是以其独到的辨经取穴和导气针法,在治疗脊柱病方面,发挥着卓越的疗效,备受广大患者欢迎[3-7]。经太多年的临床与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在消除炎症、松解粘连、纠正脊柱内外平衡以及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不仅能有效解决临床中颈腰椎患者〔无手术指证〕的疼痛问题,而且疗效可靠,治疗费用低廉。尤其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中,借鉴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提出“标本兼治〞和“滋肾柔肝化瘀〞为主的理论以及“4+4〞治疗方案,注重进针方向、针刺手法、电针参数、留针时间以及治疗周期对疗效的影响,构成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规范化操作技术,并制定其应用规范。“电针治疗腰突症技术〞不仅成为了上海市的首批中医药适宜技术,而且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向全国推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已在全国各地 43 家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曙光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及所有区中医院和 22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及推广应用。同时,通过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动物模型,应用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等技术,系统研究针灸疗法对病变局部组织内促炎性细胞因子等介质的表达和受压神经根组织的形态学改变等,为进一步阐释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实验根据。有研究发现,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痛患者,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和神经末梢,可诱发机体应激性反响,释放神经递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修复,对于疼痛的缓解,包括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都有较好疗效[8-11]。

 3 脊柱病的预防与锻炼 固然,如今治疗脊柱病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因而平常有意识地自我保护脊柱和预防锻炼亦至关重要,符合中医提倡的“治未病,未病先防〞理论。患者通过逐步加强背部肌肉的功能锻炼,能够恢复肌肉组织的可逆性改变,加强肌肉气力,调整肌肉功能和脊柱功能单位的力线分布,促进脊柱内外力学平衡的恢复和代偿,保持脊柱稳固。同时,功能锻炼时,能够使血液循环加速,大量血液流向肌肉,血流在全身重新分布,既有助于稀释致痛物质浓度,又能带走致痛物质,加速代谢产物排泄,促进局部肿胀吸收,减轻炎症。此外,腰背肌锻炼可加强背部肌力,纠正不良姿势,改善肌肉柔韧性和调整局部肌肉的肌张力,加强脊柱关节的稳定性,十分是对脊柱内外平衡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的特点,“五步健腰操〞通过合理的肌肉放松锻炼,能够缓解肌肉

 紧张痉孪,减轻疼痛,降低腰椎负荷。脊柱病可治可防,即使已患有脊柱病,改变生活方式也能避免症状的进一步发展;有时不但能缓解病情,甚能够痊愈。要求患者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加强脊柱的保护,克制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姿势,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习惯,避免由长期姿势不良造成脊柱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导致椎间关节失稳;避免引发脊椎病的诱因,如过久的不良体位、落枕、受凉、颠簸、过度疲惫等。注意颈肩腰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惫,坐车时不要打瞌睡,劳动或走路时要防止闪、挫伤。已有损伤者避免剧烈活动,不建议从事对抗性的体育活动,游泳、散步、小燕飞等运动均有很好地预防脊柱病发生的作用。锻炼应遵循动作缓慢、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推荐访问:脊柱 针灸 预防 脊柱病的针灸治疗及预防研究 针灸治疗脊柱相关疾患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