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湖北宜昌乡村善治,从“三在”出发

时间:2022-02-14 00:51:14 浏览量:

编者按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直接决定着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关系着党和国家政策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湖北宜昌市以“三在”工程引领城乡基层治理,背后的逻辑是正确处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构筑“治理共同体”,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5年前还是“一半人在外务工、一半人想着搬离”的“后进村”,如今已蝶变为美丽宜居“示范村”,湖北宜都市弭水桥村党总支像磁铁一样把党员群众紧紧聚在一起;

在当阳市,泉河柑桔、新林枇杷、兴农薯类、三峡石榴园等100多个专业合作社遍地开花,多条路子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夷陵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全域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系统谋划40个重点建设项目,扮靓了一个个村庄;

……

6月23日至24日,宜昌市组织召开深化“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的“三在”工程现场观摩拉练会,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分管部长、组织科长实地踏访,共同探寻乡村振兴背后的党建“密码”。

建强支部是“硬核”

“每个观摩现场,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点军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赵春梅动情地说,村民们自信的笑脸令人难忘。

在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村民们摆出“枝滋有味”特色农产品,邀请大家品尝。村党总支书记周代年介绍说,这10多种农产品全部来自村里各类专业合作社,其中养牛专业合作社让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为村集体年创收达20多万元。当阳市合意村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农户凝聚到园区的生产管理中,带动周边就业200余人。他们还通过特色农产品采摘,带活道路沿线农家乐特色产业。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党委围绕组织结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利益联合做文章,带动夷陵、远安、当阳3地6镇43村共同发展,彰显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协同效应……

“这些鲜活典型,正是‘三在’工程丰富而具体的生动实践。”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伟介绍,在农村,总抓手就是建支部、建协会,单位包村、干部包户,龙头企业及能人大户带动,促作风转变、促农民增收“四双”行动,以建强农村党支部为根本支撑,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民致富奔小康。

油榨坪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穷村,怎么才能摘掉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宜都市、姚家店乡两级党组织引回本地能人邓少杰。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后,邓少杰发动74名党员深入一家一户走访,下决心帮助老百姓解难事、办实事,两年吸引30多位能人回乡投资兴业。2019年,该村跻身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行列。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做到群众有求必应、有难必帮,基层群众很难实现心中有党!”弭水桥村党总支书记刘大卫介绍,此前,村里有一对老夫妻为离婚闹得不可开交,他得知后专程来到他们家。经过一番交谈,刘大卫得知皆因女方生病所致,他马上帮助联系住院治疗,还多方奔走、落实贫困户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女方的病治好了,男方也坚决不离婚了。刘大卫说,村“两委”班子正是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用脚步丈量民情,精心培育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区域联动和帮扶带动,将一穷二白的弭水桥村建成了全国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

握指成拳战贫困

千道理,万道理,不如身边的活事例。谈起这次观摩拉练会,大家收获颇多,“挖”到了不少好经验——弭水桥村联合邻近村和三峡九凤谷公司组建“两溪两桥”旅游区党委,带动贫困村协同发展;向巷村推进“村社一体”,打造党建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模式,推进股份制改革很有特色;同心桥村创新组织设置,组建同心缘乡村振兴党总支,统筹整合市场主体资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联合体建设成效显著;木店村突出党建引领,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将原来杂草丛生之地建成可观赏、可游玩的村民聚集点、游人打卡地。

蓬勃发展的背后,在于宜昌市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各村党组织做好了“联”字文章。近些年来,宜昌市推动4.8万名党员、干部进村联户、一线战贫,督促4000多名领导干部包保重点企业、解决实际困难,选派195名优秀科级干部到三大攻坚战和基层治理一线挂职锻炼,招引市民下乡10265人、能人回乡3094人,选聘5073名产业发展指导员、1万多名青年社工充实到田间地头和街巷网格。疫情防控期间,宜昌市创新“1+1+N”混编下沉模式,分社区、分村组落实1名医生、1名民警和N名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的防控队伍,带动10万多名志愿者守望相助、共筑防线。

着眼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宜昌市紧盯产业发展,在各级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和对接之下,组织实施社会资本下乡项目950多个、投资达127.8亿元。目前,“四季有鲜橙”成为宜昌独有特点,三峡蜜橘产业集群入围全国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宜红茶”成为全国首批中欧互认产品,特色产业、品牌农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快、越走越宽,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2019年全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9.8%、达到18134元,增幅持续跑赢GDP增速。

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通讯员 宜组轩

推荐访问:乡村 出发 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