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建材料 >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时间:2023-05-11 11:45:05 浏览量: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并非每一个乡村都适合搞乡村旅游。确切的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乡村休闲,以后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供大家参考。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但并非每一个乡村都适合搞乡村旅游。确切的讲,乡村旅游应该是乡村休闲,以后的发展方向是乡居,且必须与休闲农业结合,因地制宜而不能任性地景区化打造,除非有可以成为景区的独特潜质与禀赋。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能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商贸业等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使乡村由单一农业经济转变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化经济,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美丽繁荣、农民增收致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而发展乡村旅游,要把握七个着力点。

  一、规划是龙头,田园变公园

  坚持城乡融合、整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推行村庄集中选址建房,合理规划功能区域,统一路、水、电、气等公共设施。

  整顿农村乱建乱搭现象,向村民免费提供建房设计图纸,统一外墙风格。

  在保证农业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在产业发展、主题项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谋划,促进农业资源景区化。

  推动田园变公园,将田园景致按照园林艺术原理组织起来,突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供游人休闲、观赏,把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产业是基础,产品变商品

  依托绿水青山、乡土文化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

  发展"旅游+农业""旅游+电商""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打造高品质、个性化、定制化、多元化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引进龙头企业,成立合作社,培育和优化观光体验、康体养生等旅游项目,包装推出一批农特产品,通过分级、包装和文化挖掘,开发成地域和文化特色鲜明的伴手礼,转化成旅游商品。

  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满足旅客对乡村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建立电商服务平台,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网上畅销随时随处可购。

  三、人才是关键,离乡变返乡

  乡村旅游是农村"双创"大舞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吸引大批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生和有志青年到乡村创业创新。引导一批跳出农门的优秀学子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村本土人才成长,培育一大批懂农业、懂旅游、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旅游带头人。

  四、农民是主体,村民变股民

  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增强农民的技能和素质。

  引导村民、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和维护美好家园。鼓励农民创业或入股经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探索建立"党支部+旅游公司+农民合作社+互联网+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收入。

  将农村分散、闲置的资产资金进行整合,坚持能力互补、信息共享、风险均摊,以规模化效应解决个体农户不易办到、政府部门不能

  包办的事情,让村民通过资金、土地、林地、劳动力等资源入股,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五、文化是灵魂,农房变客房

  弘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邻里守望等优秀传统文化,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挖掘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农耕器具、民间技艺、手工制作、风俗礼仪、风土人情,以活态化方式进行传承和创新,转化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主题开发、节庆活动、文化展示、网络营销、互动体验等形式,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传承传统文化。

  挖掘乡间尘封遗存,唤醒乡村沉睡资源,激活农村沉寂风景,将闲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通过建设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度假基地,为住客提供丰富的田园生活体验。

  六、生态是优势,环境更宜居

  通过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和有效治理,保护乡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乡村旅游开发者和参与者的环保意识。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厕所革命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全覆盖、无死角,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推动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科教文卫体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推进乡村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七

  、组织是保障,基层更善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积极参与美丽家园建设。

  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社团组织+"等形式,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村民参与、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家家联系紧起来、守望相助兴起来、干群关系亲起来,构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结合当前市场来看,我国的乡村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游;以农庄或农场体验为主的休闲游;以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游;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游等。

  不管何种方式的乡村旅游,一方面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得到开发,乡村经济得到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作为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外来客”,也频频出现“水土不服”。如何借助乡村旅游来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成了各地政府和旅游相关产业的重要课题。

  借助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

  1、乡村旅游概念的混淆

  在各项政策和资金加持下,乡村旅游成为了众多开发商眼中的“香馍馍”。然而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开发仅停留在景区修建和环境塑造上,对乡村原有生态和人文习俗的忽视,导致乡村失去了最初的“村味”。

  2、“千村一面”——乡村的“趋同化”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并不是每个乡村都适合作为景点去发展,同样,也不能将所有的乡村都一概而论做无差别的规划与建设。目前市场中,大部分乡村旅游要么停留在依托山水等自然资源的观光旅游,要么是一些建设在乡村却与城市无异的游乐设施,对城市游客来说,既缺少

  吸引力,同时也因为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同质化开发,让乡村大同小异没有个性,失去了核心记忆点。

  3、粗犷开发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隐忧”

  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引入,许多乡村一改过去交通不便、落后闭塞的面貌,在居住环境和卫生状况上都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部分乡村在发展中,自然资源过渡开发,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加上利益驱使下的当地居民大规模的弃耕从商,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保存和发展。

  4、缺乏互联网思维和营销传播

  乡村旅游虽然是人们追求“桃花源”式生活的体现,却并不能是真的“桃花源”。乡村旅游只有打开市场,为大家所熟识和认可,才能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旅游基础设施和文化习俗的完善。过去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今却是一朝成“网红”远在深山有人识。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有推进乡村旅游,但是广为人知的典型乡村却寥寥无几。

  随着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的热播,乡村宁静惬意生活被人们所向往,但是在IP机遇下,却并没有进一步去带火江南水乡桐庐、湘西等地。营销策略的缺位,让IP和品牌都没有实在的“借势”效果。再加上开发商对营销传播的忽视,互联网思维的欠缺,导致很多大投资的乡村也仅仅是邻近城市的后花园,再加上客源的时效性明显,避暑游和周末游较常见,高峰期的拥堵,闲暇时的资源消耗,不仅极容易引起服务打折扣,也影响了游客体验口碑。

  旅游是一个动态行业,当游客失衡,客源不足时,产业经济便失去了良性循环发展动力,严重的甚至很快被市场淘汰,最后成为“一地鸡毛”。

  乡村旅游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在开发建设中,“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发展特点和特色展开,因地制宜的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与行之有效发展要求来进行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依托于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理特征,所以离不开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需要用淳朴的民风来创造一个可以让旅游者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目的的环境氛围,只有当地居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乡村旅游更具地方文化特色。才会更加得到旅游者的青睐,成为区别于其他乡村的特有印象,保障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如何助力乡村旅游交流材料 助力 乡村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