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出国心得体会例文2022 出国交流的收获与体会

时间:2022-05-20 15:10: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国心得体会例文2022 出国交流的收获与体会,供大家参考。

出国心得体会例文2022 出国交流的收获与体会

出国⼼得体会范⽂5篇

  ⼼得体会就是⼀种读书、实践后的所思所感,其实它也是⼀种很好的学习总结经验的⽅式,它有助于我们找到更适合⾃⼰的学习与⼯作⽅式,从⽽让⾃⼰的内在得以提升。那么,⼼得体会该怎么写呢?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出国⼼得体会范⽂,希望⼤家喜欢!

  出国⼼得体会范⽂⼀

  在国外⽣活两年有余,回望留学路,虽然艰⾟但我并没有后悔!

  记得当年申请学校也没有什么中介可以咨询,完全凭⾃⼰⼀⼿之⼒,找资料、递材料……飞赴加拿⼤的时候,还好有⼀个同伴,是⽗母好友的⼥⼉,两个⼈去同⼀所学校。说起学校来,当时我还是有些⼼理波动,虽然是去国外读书,刚开始读的却是⼀所⾮常普通的学校,在⼈们眼⾥就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

  她⼼想⾃⼰怎么着也好⽍是个重点⾼中的尖⼦⽣,考个重本没啥问题,甚⾄有希望去清华北⼤之类的名校。⽽且当时⼈们的收⼊没有现在这么⾼,家⾥虽然条件不错,但还是⼀笔蛮⼤的⽀出。这样的决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并没有后悔当初的决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发⽣了⼀个⼩插曲,当时我的签证实际上已经下来了,但是负责的签证官休假了还没有寄出,⽽到四⽉份我就必须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还好,我赶得巧,在出发前拿到了签证。因为当时申请加拿⼤留学虽然⽐美国容易,但是拒签率仍然接近⼀半。

  回忆当初的懵懂⽆知,我并不觉得害怕,反⽽有些新奇。当我们两个⼈下了飞机,负责接我们的华⼈朋友问她要住什么地⽅的时候,我们两个都傻眼了。原来她们以为申请好了学校,来到学校就会有⼈给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都是⾃⼰租房⼦。不过事情⽐想象中的简单,我很快找到了⼀家华⼈家庭并住了两个⽉,后来搬到学校附近跟⼈合租房⼦。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边其实什么事情都挺简单的,只要你肯问,总有⼈告诉你该怎么做,⼀套办事的程序就在那⾥。这是加拿⼤给我印象⾥的好处之⼀。学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现在已经是加拿⼤最⼤的社区学院,⽽我所读的专业是会计。我们四⽉份到了加拿⼤,等到九⽉份才正式开学,我们便多学习了⼀些语⾔课程。

  在加拿⼤没有受过歧视

  来到加国,在⽣活⽅⾯我适应得还算⽐较快,租房、买菜做饭等等,没有难倒这个从⼩就独⽴⾃主的⼩姑娘,⽽且有⼀个好朋友形影不离。刚到加拿⼤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感觉⼀个贵字,⽐如坐公交车虽然⼀块多加币,但换算成⼈民币也要⼗来块,在国内是打的的价钱。⽽且,那个时候国内往加拿⼤打个电话⼀分钟就要20多元,感觉很奢侈,通常⼀周才打⼀次电话。

  那时⼤陆的留学⽣不像现在这么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个⼩圈⼦,与当地⼈和其他国家来的学⽣交朋友便成了很⾃然的事情。在加拿⼤,不像在⼀些欧洲国家,当地⼈会有⼀种明显的优越感。加拿⼤是⼀个移民的国度,来⾃各个国家的⼈都有,所以⽂化上⽐较多元,⼤家会互相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活⽅式,没有⼈因为你来⾃哪⾥⽽歧视你。反倒是当时的港台⽣⾯对⼤陆来的学⽣会有少少的优越感。

  那个时候⾹港刚刚回归不久,⼤陆的经济也没有像现在⼀样崛起,许多⾹港⼈对前途都感觉⽐较迷茫,所以留学⽣之间的看法也会有少少的不⾃然,不管怎样,在加国的⽣活已经开始了———读书、⼯作、结婚、⽣⼦———都与这个国家密不可分了。

  出国⼼得体会范⽂⼆

  留学⽣们都知道,国外与国内的⽣活差异是不同的,下⾯为⼤家介绍美国留学⽣活中美⽂化差异。

  1、在美国留学⽣活交际上的⽂化差异对于留美学⼦来说,踏上美国的第⼀步是去⾯对⽣活交际上的跨⽂化差异。在交际习惯上,令中国学⽣感触很深的⼀点是,美国师⽣之间及学⽣之间崇尚开放交流和对独⽴⼈格及隐私的尊重。开放交流要求更直接,更坦诚的交往。传统中国的谦虚内敛在这⾥并不⼗分受欢迎和接受。独⽴性在美国学⽣的思想⾥是个⾮常重要⽽⼴泛的词语,这个理念灌输了他们的⼀⽣。所以要想在异国得⼼应⼿的⽣活,必须有很好的⼼理承受能⼒和环境适应能⼒。要学会慢慢打开⾃⼰的交际圈,⼀旦遇到问题,主动找同学或亲友沟通。⼀个⼈的⼒量会显得微不⾜道,为了求学过程的顺利,就必须学会依靠周围环境和朋友,充分保障求学及⽣活安全。

  2、在美国留学思想观念上的⽂化差异中国传统观念中⼈情味⼗⾜,⽐较重视他⼈感受,⽽在美国⼈的思维中,更多的是对个⼈主义的理解,他们崇尚独⽴,崇尚⾃由;中国传统思想相对稳重内敛,顾及他⼈及⾃⼰的⾯⼦,美国⼈则相对奔放外露,喜欢求新与冒险等等。这些情况都可能对刚踏上美国国⼟的未成年⼈带来困扰。在出国前更多地了解外国的⽂化和历史,在出国后⼊乡随俗,尊重当地的⽂化,⼴交朋友,敢于尝试新事物。

  3、在美国留学道德上的⽂化差异美国⼈管理道德的⼯具,除了宗教之外,另外⼀个重要的⼯具是社会保障号系统。这是

⼀个记录⼀个⼈在经济⾏为中信⽤记录的⼀个系统。它记录了每个⼈所有的经济⾏为的诚信问题。在美国,信⽤⽐⾦钱更加重要。信⽤记录会涉及每个⼈的租房、买车,等等。如果没有了信⽤,你可能连房⼦都租不到。这⼀点,对于那些信奉知错就改的学⽣来说,⽐较难适应。很多时候,⼀些并⾮有意的涉及信⽤的错误会导致信⽤记录上的污点,从⽽影响以后在美国的求学之路。⾝在异国,我们要熟悉并遵守当地的法律规范等。

  4、在美国留学积极融⼊不强求留美学⼦,特别是希望长留美国发展的同学,希望能够融⼊美国社会。但是由于⽂化差异等种种原因,做到这⼀点很困难。各国留学⽣在⽣活学习多数更倾向于与本国的同学交往,例如情绪低落时,能够倾诉的对象依然是其他的本国留学⽣等等。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客观认识,积极融⼊美国社会。但是应该顺其⾃然,不宜强求。

  出国⼼得体会范⽂三

  从去年10⽉1⽇到达德国康斯坦茨,迄今为⽌已经整整⼀年。在这⼀年⾥,⽆论学习上和⽣活上都收获良多。

  初到德国时,我与同⼀项⽬的其他三个⼥孩参加了康斯坦茨⼤学的“⼊学引导周”活动。在德国同学的帮助下,我们办好了相关⼿续并渐渐熟悉了德国的⽣活,更值得让⼈⾼兴的是,在“⼊学引导周”的⼀项课外活动中,我们所在的⼩组获得了第⼀名。⼀个愉快的开始总是如此重要。

  根据中国同济⼤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学法学双学位项⽬的课程要求和学分模块分布,我在第⼀学期主要研修的是基础模块课程,包括了合同法I、侵权法、国际私法、专业德语和⼀门加深模块课程卡特尔法。⼀⽅⾯,对德国民法体系和侵权基础理论有⼤致了解,为加深模块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结合案例分析课基本上掌握了⽼师上课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另⼀⽅⾯,纯德语授课的授课⽅式也进⼀步提⾼了⾃⼰语⾔能⼒。在第⼆学期前⼀周我参加了英国合同法的拓展课程,对⼤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合同关系有初步了解和对⽐。在第⼆学期中,根据学制要求我选择了加深模块课程,包括了著作权法、商标法、经济法导论及国际经济法。加深模块课程相对于基础课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并且课时相对集中,对课前预习有很⼤的要求,其中商标法课程与我的毕业论⽂相关,因此在商标法课程的学习上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遗憾的是,第⼆学期的合同法II和债法关系由于学制要求和时间冲突不能选择或者旁听。就我个⼈⽽⾔,我更希望对德国的民法有更系统的学习,但合同法I、合同法II、合同法III以及侵权法、债法关系、物权法等这些均属于基础模块课程。因此可⾏的话,我希望两校合作中的学分分配能够更能动些。总⽽⾔之,通过两学期的德语业学习,我按照学习计划顺利完成了项⽬的学分要求,德语听⼒⽔平和表达⽔平得到了⼀定的提升,并且对德国法学体系与法学理论有了进⼀步的认知,为德国法欧盟法与中国法的⽐较奠定了法学专业知识基础。特别是学期中的课程论⽂,让我了解了德国论⽂书写和格式要求,对最后毕业论⽂的书写有很⼤帮助。此外,德国式分析问题的⽅法和法条的严谨让我惊叹--逻辑缜密,层次分明!通过案例分析课程和针对笔试有⼤量案例练习,学⽣的法学思维和实践应⽤能⼒亦得到很好的锻炼。

  ⽽⽣活⽅⾯,康斯坦茨⼤学为国际学⽣提供了很⼤的便利。⾸先是之前所提到的⼊学引导周,在德国同学帮助下完成注册、办卡、保险等⼀系列繁琐的⼿续并会提前带新⽣了解学校和城市交通。其次学校提前预留的宿舍让我们避免了在异国找房源的痛苦,并且学校的宿舍很舒适,步⾏去学校也只需要⼗五分钟,且⼀路都是花草树⽊,⼏乎每天都能遇到乌鸦、野鸭,偶然能遇见松⿏、仙鹤和⿅,令⼈⼼情愉悦。⾷堂提供的⾷物品种也较为丰富和可⼝,⾯临博登湖,当然⼤部分时间我更倾向于⾃⼰在宿舍烹饪,因此厨艺也⼤有长进。康斯坦茨是⼀个特别适宜⽣活的地⽅,特别到了夏天,湖景雪⼭,阳光明媚,抑或湖⾥游游泳,抑或湖边喝杯咖啡,驻⾜欣赏这如画的美景,让⾃⼰的⼼安静下来。周末和⼏个朋友沿着湖畔徒步,⾛上⼗⼏⼆⼗公⾥,每次都是不⼀样的风景,觉得⾃⼰游⾛在切换中的电脑屏幕⾥。当然,如此美好的环境也跟德国⼈垃圾分类、保护动物等⽣活中⼀些细⼩的环保⾏动息息相关,这也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在校园⽣活之外,我和朋友们利⽤了圣诞假期和寒暑假旅游了⼏个周边欧洲国家。我们达到了北纬68度,并且幸运地守护到了极光;乘坐冰川快线,体验了利⽤齿轨⾏进在陡峭的阿尔卑斯隘⼝;徒步登⼭30公⾥,征服阿尔卑斯⼭脉之北链⼭等等。体验⾃然风光之余,也参观了万国宫、瑞⼠博物馆、奔驰博物馆、卢浮宫、⼤英博物馆等,体验了不⼀样的⽂化风采和风⼟⼈情。

  另外,在德⼀年我收获了满满的友谊,同寝室的三个德国室友待我相当热情,康斯坦茨⼤学三位法学博⼠⽆论在学习上还是⽣活上也多次给予了我帮助。特别是同去三个⼥孩,我们⼀同上课,⼀同备考,⼀同旅游,慢慢地了解并相知。頔哥的⼲练、苡芮的细致、雪静的豁达,这些性格的闪耀点值得我学习也慢慢的影响着我!总之,在德的⼀年经验让我收获颇多,我喜欢康斯坦茨这个城市,也喜欢在那的所有遇见。

  出国⼼得体会范⽂四

  3⽉13⽇,在国内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在波⼠顿经历第三场暴风雪。距离我进⼊⿇省理⼯学院(MIT)已经⼏个⽉了,可以平静回⾸在学业及⽣活中的点滴⼼路历程。

  记得初到波⼠顿当晚就⾯临公寓灯坏,没⽹,房间俨如垃圾场的窘迫,第⼆天我收拾⼼情去MIT见了外导KarlBerggren教授。教授个⼦⾼⼤,蓄有络腮胡⼦,精神抖擞。初见⾯,他便⾮常热情地询问我是否安顿好了,并安排学⽣带领我参观了实验室。

  国外⾼校⾮常重视实验室安全问题,他们希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效的科研⼯作。进⼊实验室的第⼀步便是进⾏安全培训,学会避免发⽣安全问题和应对实验室紧急情况。在经历⼀个多⽉的安全培训后,我顺利在实验室开展实验。课题组组会每⽉进⾏⼀次,有时会因故取消,报告⼈由⾃荐产⽣。各个⼩⽅向的会议颇多且频繁,且⾮常重视与导师⼀对⼀交流研究进展。

  在美国,⽆论教授还是学⽣,他们都会将每天的⼯作⾏程提前安排在⽇历上。这样便于提醒⾃⼰,并有条不紊地进⾏着每天的⼯作与学习。美国⼈习惯使⽤邮件交流,这样的好处是邮件⼀直留有存根,查找记录和附件相当⽅便可靠。圣诞期间,我

和组内的同学打算⼩聚,她便是使⽤邮件与我进⾏聚餐规划,依次罗列出她的计划。虽然当时我已经来美频繁使⽤邮件⼀⽉有余,但这也着实把我惊着了。

  作为世界学府,MIT的学习氛围⾮常浓厚,这或许就是⽐你优秀的⼈还⽐你努⼒吧,并且这种努⼒是相当⾼效的。在这⾥,虽然⼤部分⼈进⾏朝九晚五的⼯作,但是没有午睡习惯的他们从中午开始的⼯作效率⾮常⾼,⽽且对于科研的专注度很⾼,希望将技术做到极致,有需要的话可以连续通宵做实验。⽽且,学习没有年龄的限制。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经常在实验室看见⼀名头发花⽩的⽼爷爷迈着蹒跚的步⼦,动⼿做实验,后来才了解到他是外导的导师。⽼爷爷的研究热情和动⼒深深震撼了我。

  ⼯作之余,⼈们喜欢举办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在参加活动时,没有“低头族”,⼤家都享受着交流时知识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换。在MIT似乎没有学科的界限,学⽣的知识储备相当⼤,涉猎范围⾮常⼴,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能学到各⽅⾯的知识。在平时,校内举⾏的学术报告也⾮常多,覆盖材料、化学、⼤数据、社会、经济等。在MITapp内寻找到⾃⼰感兴趣的活动,我都会标记在⽇历⾥去参加。在双休⽇,我会参加波⼠顿当地的⼀些活动,例如⼩型⾳乐会、图书馆⽇、啤酒节等。

  在这个冬季能持续半年的地⽅,波⼠顿⼈积极向上,热爱⽣活,不紧不慢。他们对⽣活乐观的态度⾮常感染我,⼀切开始变得美好起来了。

  出国⼼得体会范⽂五

  在洪堡的学习⼀共经历了三个学期,回顾过去的⼀年半,从最初对新⽣活的向往和期待,到正式开学后的焦虑和压⼒,以及最终的适应并找到了适合⾃⼰的学习⽣活节奏,经历了很⼤的⼼理变化,也收获很多。现将⼼得体验总结如下:

  语⾔

  ⾸先想强调的是,在开始德国的学业之前,为了将来在德国的学业不那么艰难,⼀定要程度的提⾼⾄少要保持⾃⼰的德语⽔平。由于⾃⼰是研⼀零基础学的德语,研⼀暑假考了德福,当时拿了⼗六分,但听⼒是3分,于是接下来⼜考了DSH通过。由于⾃⼰研三才去洪堡,在研⼆通过语⾔考试后,⼼理上便对德语放松了,开始急着做实习等等⼀系列之前由于学德语没有做到过、且与将来去德国的学业⽆关的事。关于德语退化的可能,⾃⼰以为去德国前再突击⼀下,德语⽔平就会回来了。事实证明,这个想法简直太天真。对于⼀个⼀年短期速成学德语的⼈来说,本来语⾔基础就不扎实,再丢弃遗忘将近⼀年,后来的结果可想⽽知。正式开始了德国的课程之后,听课宛如听天书,所以第⼀个学期,压⼒很⼤,⼗分煎熬。

  我的建议是,即使通过了语⾔考试,距离去德国还有段时间,也尽量不让⾃⼰长时间彻底中断接触德语,⾄少应该战胜⾃⼰的惰性,每天抽点时间坚持听些听⼒材料。此外,去了德国之后,也可以去洪堡的语⾔中⼼,选修适合⾃⼰⽔平的德语语⾔课。⼀个学期40欧,⼀周四个⼩时的语⾔课,坚持下来,对提升语⾔还是很有帮助的。

  专业

  双学位项⽬在洪堡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同的模块(类似法学学科分类)⾥选择。必修课程有三门:其中民法/债法总论(第⼀学期)和债法分论(第⼆学期)是必选,其次还必须修⼀门基础课(在各类法制史、法理学等课程中当中选⼀门即可),选修课程就是在剩余模块⾥任意选择,⽹站上会列出很多教授的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形式、课程内容介绍、上课时间及最终的考试形式综合权衡选择,修够每个学期的学分即可。我主要选修了欧盟合同法、商标法、欧盟和德国卡特尔法以及法律⽐较。

  必修课的考试形式为笔试。选修课很多教授都允许外国学⽣选择参加⼝语考试,但个别科⽬只能全班同学⼀起参加笔试。笔试⼀般考案例分析(如民法、债法)或者⼏道问答题加论述题(如法制史),有根据教材和PPT及⽼师上课的重点着重复习和准备的可能。⽽⼝语考试(⼀般是三⼈⼀组进去,⽼师轮流提问,问题⽐较灵活),考的不完全是书上呈现的,⽽主要是⽼师上课讲了什么,提到了什么案例,怎么判决的,等等。⼝语考试⽼师⼀般是按章节开始,从前到后提问⾃⼰课上讲了什么内容。这个时候,平时的课程笔记就⼗分重要了。

  考试⼀般取决于⼤家平时的听课和复习效果,⽽在听课的理解⼒⽅⾯,更多地是取决于⼤家的语⾔能⼒,对听课⽅⾯的建议就是,提前预习,提前阅读教材中涉及⽼师第⼆天会讲的章节,会有助于上课的理解。关于期末备考部分:考试中的笔试类型,洪堡法学院的学⽣会⼀般都可以借到历年的考试试卷和较优秀的答卷,可以借⾛复印,参考⼀下题⽬类型和答题(有时同⼀个⽼师的试卷会考到重复的题⽬)。关于⼝试,可以在课后借德国同学的笔记,完善听课的内容。通过考试并不难,相信经过考试周的努⼒复习,最终都可以获得⼀份不错的分数。

  ⽣活

  抛开来⾃学习的压⼒,单说德国的⽣活,个⼈感受可以说⼏乎是完美的:⼼情愉悦,舒适放松。

  关于找房⼦,我的经历算是⽐较波折的,由于没及时分到学⽣宿舍,第⼀个学期⼏乎⼀直在找房⼦,搬了三次家。但我却既享受⾃⼰每⼀次或长或短的居住体验,因为,居住环境很令⼈陶醉。刚到德国⾃⼰还没房间,前⼀周左右住在同学的学⽣宿舍⾥。刚进同学的宿舍区,便被各种蓝天⽩云、充满⽣机的茂密⼤树、翠绿的草坪、和掩映在周围的⼀幢幢漂亮的私⼈⼩别墅惊艳到了,住宅区美丽安静,真的很宜居。虽然后来才知道,那个居住区是柏林的富⼈区,所以环境⽐⼤部分地区好,⾃⼰真的很幸运,有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住了⼀周⽆忧⽆虑的⽇⼦。每天清晨出去散步,附近有幼⼉园,有操场,有漂亮的别墅,和成⽚美丽的花圃,真是赏⼼悦⽬,⼼情好极了,加之⾝边时不时路过散步并冲你点头微笑的⽼⼈,开⼼的⼀家⼏⼝,不禁感

慨,⽣活很美好。随后便搬到了距离学校很远的柏林西南部⼀个学⽣宿舍区,住了⼀个多⽉,那⾥恰好是柏林环境较好的区,宿舍区门⼝有两个超市,⽣活便利,环境同刚到德国时借助同学的宿舍区环境⼀样好,住起来是很舒适,只是距离学校太远,单程⼀个多⼩时去学校,每天上下学不便。因此,⼜租了别⼈转租的学校附近的宿舍,终于,住在了距离学校4站地铁,有全年⽆休的超市的柏林东⽕车站宿舍区。⼏个⽉后,在同⼀个宿舍区,⾃⼰终于排上了⼀个WG⾥的单间,有了⾃⼰真正“能落户”的宿舍,开始了稳定的学习⽣活。

  在饮⾷⽅⾯,德国的超市有很多简单加⼯便能⾷⽤的⾷物,⾯包,果酱,⽕腿,⾁⽚以及可以回家考⼀下就能吃的成品Pizza、鸡翅、鱼排等等⾷物,价格适中,吃起来也安⼼⽅便。尤其是超市的各种奶制品物美价廉(德国的鲜⽜奶和各种⼝味的酸奶、布丁,真是⼜好吃⼜便宜,性价⽐甩国内N条街),⼩零⾷美味可⼝,⼜不担⼼过量的添加剂,⾝为吃货真的很幸福。如果想买蔬菜⽔果,每周可以去⼀次⼟⽿其市场采购。⼟⽿其市场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菜市场,那⾥的蔬菜⽔果⽐超市的种类丰富、新鲜并且⼗分便宜。直到现在,都想念每周五下午去完⼟⽿其市场回宿舍后,各种⼤樱桃,葡萄,菠萝,⽜油果⾹蕉奶昔,⼤快朵颐。想念国内的⾷物时,也可以⾃⼰去亚洲超市买国内特有的⾷材,⾃⼰制作,或者去⽕锅店或者中餐馆点菜,吃⼀次正常情况下⼈均不到100⼈民币,是可以接受的。由于上海物价较⾼,所以去了德国以后,倒是经常会感觉,相对于国内,⽆论是⾷材还是很多⽇⽤品,德国都是品质好⼜便宜,令⼈欣喜。

  在德国读书期间,也趁着假期去了不少国家旅⾏,冰天雪地的北欧、梦幻般的圣诞⽼⼈村,北极圈,布拉格的红房顶,阿母斯特丹的美丽的⽼城和河道,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和皇宫,罗马⽃兽场遗址的壮观与辉煌,梵蒂冈⼤教堂的富丽堂皇等等,都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记忆中最美好的风景。

  感谢同济法学院,给⾃⼰这么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这段体验将是⾃⼰⼈⽣中农最宝贵的经历之⼀。

出国⼼得体会范⽂5篇

推荐访问:出国交流的收获与体会 例文 心得体会 出国 出国心得体会范文5篇 出国感受心得体会